第116章 第 116 章

小知县 桃花白茶 5460 字 2022-11-30

信心归信心,没离开灌江府之前,肯定还要认真办差,给当地百姓留个好底子才是真的。

昌盛三十八年,纪炀刚拿下灌江府,接下来的一年里,他都在惩治恶徒,恢复民生,重分土地,保证大家吃喝。

三十九年,带着大家发家致富,正式开始修边关城墙,内里还在改善生活。

如今昌盛四十年,自然到了发展基础教育的时候。

也是去年年底考核时候,给各个知县发的任务。

妇女有妇女识字班,男子有男子的学堂,老人有另外的帮扶。

小孩更不用说,从一开始,纪炀就鼓励下面县学多招收学生,先别管学习的质量,把识字率提上去那就行。

发展到今年,下面小吏们已经组织起农闲时候,休息的时候学习。

田间地头,有土地有树枝的地方都可以教学。

这种学习氛围是前所未有的。

可能很多人并不明白让他们这些农夫们识字的意义,但纪炀纪大人说的话,他们肯定听。

再说,多学点字,好像确实有便利。

昌盛四十年的年初开始一层层普及,等到夏收秋收,各处去交田税的时候,不少百姓忽然发现,他们好像可以看懂契约上的字,更会写自己的名字。

这下做事更方便了?

更重要的是,有些黑心的商贩想蒙骗他们签假契约,众人凑在一起合计合计,也能分辨出哪些有点问题。

因为当地府衙派下来的小吏都说过,什么样的契约有问题,什么样的买卖不对劲。

以前学的时候没发现,等遇到事的时候,直接让那些外地流窜来的奸商不敢置信。

他们怎么都认识字?还能发现破绽?

明明在其他地方行骗的时候,很容易得手啊。

等这些奸商再被扭送到官府的时候,等着他们的只有铁窗泪了。

这些都是学习带来的好处,这些好处还会受益终生。

与此同时,林婉芸的女医馆第一批学生也已经毕业,虽说只学了一年的时间,远远还不够,但普通的病症,她们早在义诊的时候遇到过很多次。

再说如果再复杂的病症,可以来灌江城来治,她们只要看普通病症就好,等回去以后也不会放弃继续学习。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她们能抽出一年时间来学习,已经是家里给了支持,放在以前,那都出不来的。

毕竟家里还有很多活要干。

虽说一年时间很短,可能学多少是多少。

不过如今的女医馆来的学生不少,还有些是家中十一二的小姑娘,科举类的读书对她们来说用处确实不大,识字之后就可以送过来学医。

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也表明灌江府以后的大夫会越来越多,再加上本地的药草种植。

生病这种事,大部分百姓也可以去治疗了,不用再硬扛着。

处理完这些差事,纪炀跟林婉芸又要出发去古博城。

这几年里,几乎每一年至少去一次古博城。

原因众人都知道。

城墙,这也是纪炀做过那么多建筑项目里最大,耗时最久,动用人数最多,也最费钱的一个。

运河?运河不算。

那会用化肥方子跟粮食增产换的,建造用人用钱,都不用他管。

但古博城的城墙却是他一点点看着建成的。

从筹备,找人,拨款,跟纪炀关系甚大。

再说,这关乎承平国的安危,更关乎当地百姓的安全,肯定十分重视。

纪炀跟林婉芸带着小云中小白鹤一起过去。

刚出太新县,就能感受到这里的不同。

以前出了太新县,那就是关外,现在再往西走,也是他们的地方,两边已经修好城墙,虽说这么远的距离,只能看到绵延的影子,但只要看过去,就是心安的感觉。

这些城墙足以帮他们抵挡更远处的敌人。

而中间这块地,则成为屯兵的地方,已经有不少兵士在陆陆续续开荒,以后就是当地兵士的屯田。

这地方甚大,纪炀他们并未碰到多少人,可想而知,以后这里要是建设起来,能屯多少能种田的兵士。

这便是承平国固若金汤的保证。

一路往西走,还是熟悉的古博城,如今的古博城内外,都已经修缮过。

古老的城池还是那样令人生畏,新修补的地方又带来新的生机。

两种结合起来,让人不由得感到莫名的安心。

等进到古博城里,这里的建设已经基本完工,只等着最后收尾,已经有重刑犯陆陆续续送回潞州跟凉西州。

没死的人也基本上奄奄一息,服完劳役的犯人,有些想留在古博城,反正他们也回不来家了。

纪炀还在里面看到当初太新县刘地的两个孙儿,他们两个看起来饱经风霜,但好歹命是留下了。

他们的祖父通敌卖国,若不是最后答应过刘金牙,这两个也早不在了。

看样子他们准备在古博城生活下去,纪炀自然不会反对。

这也算他们最终的结局吧。

接下来大半个月里,纪炀跟工部官员,韩潇,吴将军,一起走过所有城墙。

跟纪炀当初要求的一样,城墙既高耸又结实,高有三十尺,差不多十米。

这在古代已经较为高耸的建筑。

如果再往上建,可能材料承受不住,直接倒塌。

这用巨石,水泥,糯米水鸡蛋清制成的城墙,已经足够厉害。

若不是有纪炀这个赚钱小能手在,整个灌江府咬牙交五成田税也建不起这样的城墙。

如今的城墙巍峨,已经能够抵御更多敌人,足以称为雄关。

成为雄关的古博城关口,现在已经今非昔比。

全部巡查结束,时间也到了九月份。

纪炀彻底放下心,有这座雄关在,承平国西北的安稳便会有保障。

但看他的模样,韩潇等人心下明白。

这也是他在灌江府做的最后一件事了吧?

等到只有纪炀林婉芸,韩潇,吴将军的时候。

皇上之前寄来的文书内容才大概说明。

吴将军忍不住道:“换了其他人得到陛下暗示,肯定早就开始准备,也就你稳得住了。”

“都在说,你下个任期可能还会留在灌江府,都因为你没有反应啊。”

让知府这样的官员调离,肯定会提前说一声,一般来说都会走漏点风声。

只有纪炀这边,瞒得严严实实,根本没发现一点问题。

这既说明纪炀本身性格,又说明他身边所有人都十分可靠,想从身边人打听来消息,只怕比登天还难。

自然有卫蓝这个护卫“大队长”的功劳。

韩潇早就猜到,否则不会提前交接好,但对纪炀的态度也是赞叹的。

看看自己,他就瞒不住,早就走漏风声了。

纪炀笑道:“说是今年走,其实也还早,至少要等到明年交接的官员过来。最早也要等到明年三月份离开。”

这可不是当初在潞州,说调走就调走了,还提前调走。

毕竟是知府,许多处理的事情极多。

吴将军忍不住道:“你们两人都要离开,我难得跟文官相处得好。”

一个纪炀,一个丧丧的韩潇。

也就看得上他们两个。

韩潇立刻摇头:“在这三年时间,也是因为这里为韩家祖籍之地,算是无愧于心。”

“再加上纪炀要走,我肯定不会留在这。”

谁知道下个官员是谁?

他已经想好了,肯定是会回潞州扶江县的,倒是韩大夫,应该会留在女医馆,替纪炀娘子多照看两年。

纪炀娘子已经写信请其他大夫过来教学,都是提前有准备的。

韩潇去意已决,纪炀自然不会强行扣下。

而且能帮他做这么多年的事,纪炀已经十分感激,不管以后韩家如何,他都记挂这份恩情。

这些私底下的事聊完,就见工部众人个个呼呼大睡,他们出来两年多的时间,终于把这项伟大的工程完工,可不要呼呼大睡吗。

纪炀跟林婉芸只好又等了等他们,到时候跟工部众人一起回灌江城,肯定会厚待这些辛苦的官员。

在等他们休息的时候,韩潇已经把剩下的尾巴给安置好,该给工钱的给工钱,该遣回到潞州凉西州的回那边,安家落户的也给安排好。

关外的人远远看着,只觉得前几年还空虚的承平国,突然变得坚不可摧起来。

在高耸的城墙下,没几个部落进来会有其他想法。

纪炀站在新城墙上,心里无比安定。

眼看收尾工作结束,工部众人也收拾行囊,跟着纪大人一起回灌江城。

别看这一趟辛苦,但只用忙自己的事就行,只要是为城墙好,他们灌江府的人都会想办法解决困难。

更别说还在实践当中,得出这么好的水泥方子,回到汴京后,一定是要给陛下看的。

当然,他们自然不会揽功,这都是纪大人的功劳!

都是纪大人的好主意!

但收拾着收拾着,林婉芸率先发现不对劲,她在灌江府多地义诊,去过的地方不少,见过的人也多,所以无形间听了不少什么顺口溜。

其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如今天空的情形。

古博城上空看着阴沉沉的,灰蒙蒙的天笼罩在上空。

如今九月,不像是要下雨,倒像是,要下雪?

纪炀跟韩潇也发现不对。

纪炀是凭借近些年的经验,韩潇则更为熟悉,他毕竟从小在灌江府一带长大,今日这灰蒙蒙的天,确实不多见。

一到这时候,便是要下雪。

还是鹅毛大雪。

韩潇脸色凝重,如今九月份,就要下大雪?

以前不是没有这种情况,如果这么早的月份下雪,那就说明,有雪灾。

纪炀几乎同时想到这件事,立刻道:“天生异象,是吗?”

韩潇点头:“你在这也有几年,往年到十一月份才开始下雪。”

古代的西北比纪炀那个时空西北要暖和些,冬日一般在十一月份下雪。

可今年,竟然整整提前两个月?

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下雪,那等到十一月份呢?

“五六年前,凉西州那场大雪,是不是也提前了?”纪炀立刻道,那场影响了许多的地方雪灾,造成太多人死亡,太多百姓流离失所。

当时韩潇自然还在灌江府,点头道:“对,有雪灾那年,也是提前了。”

“天气比往年都要冷,雪也来得快。”

林婉芸开口道:“我知道那次,汴京也得了消息,死伤不少人,还导致很多百姓迁徙他处。凉西州至少恢复了三年时间,才回到原来的人口。”

那场兵乱加雪灾,实在改变太多人的命运。

而现在又有大雪出现的征兆。

一般来说,这种灾难都会有些预兆,长的几个月,短的几天甚至几个时辰。

不说纪炀他们几个发现,原本已经回了营地的吴将军也派人传消息,说很快应该会下雪。

普通人可能没那样敏锐,但他们都是灌江府最顶尖的几个人,自然察觉出不同。

纪炀当机立断:“立刻回灌江城。”

“问吴将军借些人手,现在就给各个地方传信,预防雪灾。”

不管他们判断是否正确,做好预防措施总是没错。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如果证明只是虚惊一场,那就当演习了,若真遇上事,则可以挽救许多人的生命。

工部等人听了这个消息,自然赶紧跟上。

几乎在纪炀他们离开的后脚,韩潇已经吩咐古博城提前准备应对灾害。

那一年的隔壁凉西州雪灾,死伤人无数,当地豪强趁机掠夺土地,逼得人背井离乡,加上灌江府兵祸,实在祸害太多人。

纪炀当时在潞州扶江县接收灾民的时候,多少人饿的瘦骨嶙峋,更是不知有多少老人小孩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