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第 146 章

小知县 桃花白茶 3101 字 2023-02-18

苏杭稻子一亩产七百斤。

消息一出,世人震惊。

从前朝到现在,什么时候见过一亩地七百斤的产量。

纵然是那些青菜的产量,也要一茬一茬收获,更要辅佐肥料才能有。

如今主粮七百斤,纵然话本里神仙降临的产量,也不敢这么写。

消息传到汴京,汴京再派人去查。

查来查去,足以在今年冬祭之时告祭祖先天地了。

翻过年才十八的小皇帝徐九祥,带着大学士,学士们郑重祭拜。

告诉他父皇今年的产量。

告诉父皇今年良种更多,可以让天下大半百姓都种上良种。

而各地的种子研发还在继续。

满朝都尝到这个甜头,又怎么会放弃呢。

其中纪炀的功劳自不用讲。

从一开始,就是他的提议,甚至贯穿先皇乃至当今圣上在任的时间。

徐九祥向他父皇说的不止这些。

更有七百斤产量一出,那些藏着自家田地不让清算的人户,纷纷冒头。

之前不算清算,那是因为他们觉得两种产量四五百斤,他们大不了多种几亩地。

可如今呢?

普通种子一亩地三百斤已经算高产。

良种一亩地七百斤才算高产。

其中差距之大,已经足够许多人户计算清楚。

当然,他们也不会直接把隐田拿出来,而是偷偷分给下面佃户,最好能收取少量钱财,算是“弥补”损失。

有些地方纪炀照顾到位,让佃户们不要给钱,就是强行要地,这地本就是他们的。

有些地方没顾及到的,也能以远远低于市场价的钱数拿到土地。

不管怎么说,对许多无地百姓来说,都是天上掉馅饼。

但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只是把他们以前亏欠的稍稍补回来。

而各地官府见朝中局势,立刻去这些农户家中造册,让这些原本藏匿在大户手中,不登在官府账册的土地重新记到名录上。

赶在年前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都在进行。

因为这些人户明白,只有尽早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来年的良种司运送种子时,拿到想有的东西。

一亩地产七百斤的良种。

足以让他们心神荡漾,这些人精于计算,又怎么会不懂。

再说,朝中的局势,他们多半也看得明白。

如果负隅抵抗。

只怕落不了好下场,那些被良种司林启,叶锡元收拾的人户,只怕缓不过来了。

有纪炀在汴京给他们兜底,他们是什么都不怕的。

这场没有硝烟的改革震惊当代许多隐士大家。

这些是真正的名士,真正的清流。

竟然有个久居乡野的书画大家,画了幅田野飘香的分地图出来。

那画上正是当地豪强低声下气要低价卖土地给手下佃户,那些佃户有的不敢相信,有的欣喜若狂。

如果再往佃户绵延的田地后方看,一些低调的官员正在策马奔来,他们不像普通画卷上,有着官员丑恶嘴脸,这些人个个年轻奋进,手里提着清点田地的账册过来。

而那些豪强中似乎有人看到他们,面容惊恐,竟有些落荒而逃的意味。

这位书画大家总是行走在乡野之间,这幅画卷动静相宜,生动活泼,上面人物虽多却不杂乱,豪强的滑稽,农夫的朴实,孩童的懵懂,青年官吏的朝气,皆映在纸上。

大家原本是不喜朝堂的,在好友劝说下,竟把这幅宁明庄分地图送到汴京。

这会被徐九祥挂在太庙当中

饱读诗书的隐士大家们还说,每每新朝建立,才会抑豪强,分土地。

而承平国已经两三百年,却能壮士断腕,自己进行改革,而且还改成了,实乃奇观。

更有大家断言,这件事做成,承平国少说也能续两百年的命。

这话说的,其实不太妥当。

哪个人夸朝廷,不会夸千秋万代的,唯独这位夸续了两百年,而且言语之间,还觉得再续两百年已经不错了。

话传到汴京,纪炀却托人问:“若想再续,可有他法。”

本以为会兴师问罪,没想到皇上也问:“若想国富民强,可有良策。”

一个是朝中重臣,一个是国之帝王。

非但没问罪,而是认真询问意见,这位大家深受感动,竟然出仕了。

此时也在冬祭队伍当中。

这家人看到韩家人的时候,简直亲如兄弟,更是放荡不羁,连官服都懒得穿。

徐九祥比之先皇更要宽和,也不恼。

韩潇看着,只觉得徐九祥已经有了纪炀身上那不骄不躁,不急不恼的三分。

隐士大家主动出仕,这件事也让承平国上下再次振奋。

一切的源头,都在那颗种子。

那颗小小的,却有无限生命力的种子。

这不是纪炀头一次来冬祭,也不是头一次站这么近,但少有的,觉得这些事确实可以拿来夸耀。

一亩地七百斤的粮食。

纵然是他,也忍不住真心笑一笑。

更不用说连带的清查土地。

等到年后收收尾,他从在潞州扶江县做的事,也就的推到全国了。

让无立锥之地的百姓有自己的土地。

让从事劳动的百姓种自己的粮食。

这是世上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也是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办成的。

冬祭回来,满朝文武都倍感轻松。

他们家也有地啊,自然高兴啊。

不过以后那良种司,只怕会永远火热,这次不再是惧怕他们的权势,而是看着他们,就跟看见神仙一样。

谁知道以后的种子还能有多高产呢!

就连灌江府送来今年的关市税,大家都觉得应该先给良种司一些。

特别是育种部门的银钱肯定要多。

这种投入跟回报,那是看得见的!

至于纪炀?

满朝文武,朝野上下,谁有谁不服吗。

他愿意做的事,永远都能成功。

纪炀那点点自傲在冬祭的时候已经消磨完了,笑着对大家道:“以后日子还长,别看马上要过年。年后事情还多着呢。”

承平国土地最后的清查汇总,各地因为土地产生的种种纠纷。

以及暗中查访到的贪官污吏,豪强乡绅,全都要一一查问。

再有良种的大面积铺设,南面是稻子,北面是麦子,还有一些黄豆的推广,以及工部农具的事。

觉得够朝野上下忙到脚不沾地。

众人一听纪炀这话,下意识退后。

行了行了。

从你们翰林五斗院学到一句话。

叫什么卷王,什么卷生卷死,说的就是你!

但这次的忙碌,让大家都觉得值得。

又过一年,好像越来越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