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页

方氏笑道:“他几十年都是这般,就没见他主动起早过。”

几人就秦致坤调侃了一番。

中秋节后人们各自归位,作坊里的白叠子要全部去籽处理,平康坊这边已能供应京中的被褥和散装白叠子的需求,闵县那边则开始做起了纺线。

收购来的白叠子占地方,段珍娘命妇人们用三锭棉纺车绞制成做布匹用的细小棉线,索性直供给纺织作坊织布。

那边拿到现成的棉线操作起来要更快捷些,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存储棉布比存储白叠子要方便多了,主要是白叠子放久了怕回潮发霉,布匹则不那么占地方。

在他们忙得热火朝天时,有一位财大气粗的商贾亲自拿着棉布找到西市商铺。

当时窦氏不在。

那商贾是做丝绸纺织的,此次进京会见老友见到这种新东西,生了几分兴致,于是寻了过来,想跟棉匠合作。

仆人听说后,先让他留下住址地方,待汇报了主子,如果愿意接见就差人去请。

晚上窦氏外出归来,听到家奴说起这茬,好奇问:“那人是哪里的?”

家奴答道:“说是阳州人,姓刘,家里头是开的丝绸作坊,请了数百人打理,在当地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场子。”

窦氏搁下参汤,“什么时候来寻的?”

家奴:“今日下午。”

窦氏沉吟半晌,方道:“明日上午差人走一趟,我见一见。”

第二日刘姓商贾去了一趟贺府,他人高马大,莫约四十多的年纪,穿得极其体面,一张国字脸,说话带着地方口音。

窦氏同他见了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