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章,张大千的作品,交换完成

沉瑜没说什么,但已经基本确定,这就是张大千的作品。

张大千在1941年前往敦煌学习佛教壁画,当他1943年离开敦煌,把自己的人物画推到了极致。在学习壁画的过程,张大千特别留意笔法、用色、画面人物衣着与构造,并经过反复练习,提升人物画的技巧。

对于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之举,其时画坛评价褒贬不一,有人批评敦煌壁画属于“水陆道场的工匠画”,画家若沾此习气,便要走向庸俗。但是,张大千并未因此退缩,反而认为敦煌壁画“实六法之神皋,先民之矩矱”,寄迹敦煌,研冶壁画,黼鲅丹青,追风千代,使敦煌石室之名隐而复彰,六朝隋唐之迹晦而复显。此等壮行,对于张大千个人,不仅助力其攀上人物画高峰,成就巨匠。对于当时之社会,更是力挽画坛苟且风气,激发一阵上朔古代艺术宏大博雅之精神的“敦煌热”。

眼前这幅画,展露出的细致工笔笔法,有节奏的双钩及强烈的色彩,正是张大千学习壁画之后的风格特点。

沉瑜从欣赏的角度,再次观察绘画,特别注意到,菩萨的男相脸部特征和佛手的处理。

北魏时期壁画中的菩萨是头戴宝冠,身上未披挂璎珞,也没有胡须,但非常明显的是男性的特征;到了隋朝、初唐,受印度犍陀罗艺术影响,菩萨造型则演变为身披璎珞,着彩带长衫,除了脸上有胡须之外,全身匀称如女相,到中、晚唐经过本土“经变”之后,菩萨已经拥有十足女相,脸上的胡须完全匿迹,站立的姿态也婀娜多姿起来。

这幅画再次印证了大千对初唐时期佛像艺术的精准研究和再现。

虽然历史准确性对画家很重要,但是,他凭借记忆作画,很有可能包含各种初唐绘画元素。

尽管已经确认这幅画是张大千的作品,但是沉瑜还是像麦克询问这幅画的收藏过程。

麦克告诉沉瑜,他从一位收藏家手中,买到的这幅作品。那位收藏家是从画家本人那里买到的。交易记录保存完整。

他把交易记录拿给沉瑜。

沉瑜看到了两次交易记录。特别是第一次交易价格并不高。

麦克看他盯着交易记录看,猜到了他的想法,解释道:“在1972年1973年,张大千在加州的经济状况非常困难,当时他的画卖的并不很好,一幅4尺全开的作品,大概卖20003000美金,但是开销太大,这个时候他收藏的古代书画几乎全都卖光:《溪岸图卖给了王季迁,剩下的八大山人卖给了王方宇,最后一本石涛册页卖给了赛克勒。”

沉瑜看完记录,问道:“这幅作品的价格是多少?”

麦克笑着说:“200万美刀。”

沉瑜听到这个定价,就知道麦克不想再拿出其他的古玩,想用这幅画作为交换的结束。

他试着讲价,但是麦克不肯降价。

这幅画非常好,但用这个价格入手,让他有些迟疑,麦克手中明显还有很多古玩,能多换一件是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