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河东盐

和渭水几乎并行的驰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龙。

扶苏坐在金根车上,对面是容光焕发,一看就很是滋润的赵姬,和搂着嬴阴嫚小声耳语的田姬,以及缩在角落里画圈圈的戚蕊儿。

腊祭阅兵已经结束,返回咸阳的时候除了顺便拜祭渭水南岸的历代秦君的陵寝外,不再需要皇帝法架,所以田姬等人就一致决定赖在扶苏这里不走。

毕竟六马拉的金根车中有沙发、暖炉,更重要的是车厢底下有弹簧,这就大幅度的提升了长途旅行的舒适度。

扶苏再次长叹一声,在戚蕊儿哀怨的眼神中开始肝起了奏疏。

其中一份是少府公子衍发来的,有关河东盐田已经改造完毕,询问他何时前往视察,以及新法所出食盐的销售问题。

当然了,奏疏开头和结尾一大串的颂圣之词扶苏就直接跳过了。

至于他说的新法,则是扶苏效法后世在河东盐业博物馆看到的改良版垦畦浇晒法。

河东盐为何有苦盐之称?

就是因为最早采取的是捞取法。

也就是说天日暴晒,自然结晶,然后让采盐工人到盐池边直接捞取,属于是完完全全的靠天吃饭。

毕竟河东盐池天气干热,光照充足,年降水量远远小于年蒸发量。

且位于中条山北麓,南风穿过中条山谷地,由于狭管效应风力加强,可以迅速吹散晒卤水时产生的水蒸气,使阳光能更有效地照射卤水,卤水持续蒸发,加快盐晶体析出。

但也正因为如此,最初的捞取法所得到的,是包含有硫酸镁等杂质的粗盐,味道发苦。

虽然也是盐,但却不好卖,因此很是便宜。

而且靠天吃饭,产量也低。

虞舜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首《南风歌》,生动反应了当时河东盐田和人民生活关系。

所以到了东汉时期,盐池采用垦畦浇晒法。

就是人工在盐池外围,开辟一块畦地,将盐池中的卤水过水沟引入畦中,待水分蒸发,结晶成盐。

不过这样做,所得到的依然是苦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