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父皇缺钱,大唐可不缺钱

听着李明的话语,李世民不由摇摇头。

说真的那一瞬间他还是怦然心动的。

可很快还是放弃了这一种诱人的想法。

世家豪族不用说,目前刚刚登基的他并不适合轻动,商贾虽然可以随意拿捏,可一旦动了,汉武帝的前车之鉴还在那里呢。

由于常年的战争,汉朝国库空虚。

文景二朝的结余也彻底耗空,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汉武帝将目光放在了商贾身上。

先是赎罪令,随后是“算缗令”与“告缗令”。

所谓“算缗”,其实就是财产申报制度。汉武帝要求全国所有商人,主动向朝廷汇报自家的财产,然后再根据财富值大小缴纳相应的税款。

所谓“告缗令”,则是让百姓们向官府告发商人隐匿财产的事,一经查实便没收商人全部家财,然后官府与告发者再平分查抄来的商人财产。

其收益无疑是喜人的,“得民财务以亿计,奴隶以千万数”,田地则“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国家财政缺钱的状况一下子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可后果也是极为巨大的。

整个汉武末期,百业萧条,十室九空,商贾不再沟通南北,整个大汉的体系近乎于崩溃。

有着前车之鉴的李世民,自然知道不能这么做。

而听着便宜老爹的话语,李明都不由有些意外的看了一眼自己老爹。

自古能知道韭菜不能随便割的也没有几个人,自己老爹竟然会有着这么先进的认知。

不过也只是诧异。

李明说这些,自然不是想让自己便宜老爹,找世家豪族,豪商巨贾去抢钱

这一点在唐初的确不适合。

唐朝的根基可不稳,李世民敢这么做,这些世家豪族绝对不介意,再来一次隋末大乱。

所以,在李世民摇头之后,他的声音很快再度而起。

“父皇,你觉得若是以皇家名义举办一场长安拍卖会,父皇还亲自参加,能否吸引世家豪族,豪商巨甲?”

“而他们既然来了,还怕无法从他们身上获取到足够的钱财吗?”

“五百万贯也许不敢保证,可一百万贯应该很轻松。”

话语带着询问,说出来的内容,却是再度让李世民有些茫然了起来。

“拍卖会,那是什么?”

没有等李世民询问,长孙皇后就是率先开口询问出声。

对于这个来自于后世的名词,这个时代的两人很显然都无法理解。

拍卖是财产权利转让的最古老方式之一,起源于人类有了剩余产品之后,为了转让自己的剩余物品而产生的公开竞买行为,人们起初是为了转让或出售自己的产品,而非可以专事拍卖活动,只是这种竞价买卖方式方便而且成功,才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更多的关注。

据有关史料文字记载的拍卖活动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而现代的拍卖应该是起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

华夏出现拍卖,最早也得是在满清之时了,如今自然并不会存在拍卖。

“父皇,母后,所谓拍卖会,也可以说竞买会,举行一场大型拍卖会,出售物品,价高者得。”

话语开口,李明缓缓的朝着两人解释着。

而听着李明的解释,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都不由陷入了沉思当中。

这倒不是他们理解不了拍卖会,这一种简单形式的东西理解起来也并不是太过困难。

可关键在于,两人都有些想不通,这一种简单的售卖,如何能够获得百万贯以上。

片刻之后。

李世民摇头。

“十四,你所说的拍卖会,朕倒是能够理解一二,可朕哪怕是拿出宫中之物恐怕能够售卖的价格也不会太高,别说百万贯,能到几千贯就不错了,撑死不过几万贯。”

话语开口,李世民有些无奈。

如今大唐皇宫还真没有太多好东西,他感觉把能卖的都卖了,也凑不齐百万贯,更别说数百万贯了。

“父皇,此时您不用操心,若是父皇放心,可以将此事交给儿臣,一百万,不,儿臣能够给您弄来超过两百万贯。”

面对着李世民的质疑,李明这一刻反而没有直接回答了,而是卖起了关子。

“你真可获取两百万贯?”

而听着话语,看着李明反应,李世民不由瞪大眼睛,声音则是脱口而出。

“儿臣可以立下军令状。”

李明带着肯定的开口。

“好,朕就交给你,朕皇宫之中,除传国玉玺不能拿出,其他东西,你若是想要皆可取用,不过朕在今年需要看到两百万贯,做成了,朕允你大司农之位。”

李世民深深的看了一眼李明,话语则是直接开口。

并没有继续选择询问。

至于大司农,他也不是开玩笑,若是李明能够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大司农之位自然也可以是李明的。

“父皇放心,儿臣定然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