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页

大清药丸 南方赤火 1010 字 2022-10-18

“博雅洋行临时共管委员会”,从这日起,全速运转。

-----------------

-----------------

上海县城十六铺码头内,绿树已开始成荫,天气渐暖,水鸟也活跃起来,贴着水面飞来飞去。

大小船只来来往往,卸货的码头工人忙得脚不点地。水上支着窄窄的竹制栈道,通向泊在深水里的钢铁轮船。无数赤膊工人肩挑手扛,蚂蚁搬家一般,将一担担货物抬上轮船。

林玉婵驻足一棵大树旁,她用头巾裹住半张脸,远远的观察。

这就是《北华捷报》上提起的,新兴的两广移民短工市场。

上海本地短工继续短缺,要价越来越高。以前她还能负担,但如今博雅洋行正在生存线上艰难求生,新订单几乎没有,旧订单还要继续完成,这笔短工支出就愈发显得刺眼。

码头上人不多。有十几个等生意的年轻广东后生,习惯性地穿太少,搓着手,跺着脚,还不太适应上海的气候。还有几个身材短粗的天足客家女,大声用方言谈论哪个东家给钱最慷慨,哪些中介专门坑人,还抱怨上海的官差巡捕多管闲事,赤脚上街居然被训斥,还得花钱做鞋穿。

码头一股水腥味。林玉婵贪婪地听了一会儿家乡话,弄清了这里的市场规则。

确实比上海本地工人要稍微便宜一些。但要提供食宿,而且被褥要格外厚的。

忽然,几句女声飘进她耳中:“……今日怕是又冇饭,好黑仔啦……快点走,或许还有工……”

林玉婵蓦地转头看过去。这声音好耳熟!

人群里挤来四五个青年妇女。她们手上拎着扁担,头顶梳着黑黑的油亮发髻,只是穿得单薄,脸上刻满风霜愁苦。

林玉婵难以置信,也不顾旁边人注目,冲上去就拉住其中一个。

“红姑?”

一年多未见,红姑样貌大体未变,只是眼角多了几道纹,举手投足间满是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