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页

大清药丸 南方赤火 1088 字 2022-10-18

-------------------

饭毕, 大部分客人告辞。马克·吐温邀请几个中国客人去附近的避难山教堂观摩平安夜烛光礼拜。

“只有那里的杜吉尔牧师不讨厌我开他玩笑。”

林玉婵欣然应约。苏敏官有点犹豫,她笑着拉他出门, 走上刚刚铲过雪的石板路。

现下在大清境内的外国教堂礼拜堂,尽管里面也有不少善人,但由于中国和列强不平等的本质,或多或少都带着居高临下的文化侵略的气息。苏敏官对此警惕,也属正常。

但这里是美国。当地教堂没有那么多历史文化包袱,就当去瞧新鲜。

本地教会福利院的孩子们披上花花绿绿的桌布窗帘,扮成古人,排演耶稣诞生的情景剧。上了年纪的夫妇轻轻相拥,并排坐在被一排排烛光照亮的棕色木质长凳上。

同行几个中国女孩子一开始很新鲜:“咦,这里的孤儿院,男孩那么多。”

林玉婵一问才知道,新英格兰地区生活富足,少有因性别和贫困遗弃婴孩之事。倒是因宗教原因,私生子极受歧视,就算父母健在,也没人愿养着丢脸。于是教会接收,除了孤儿院,还有给失足未婚妈妈提供的培训就业机构,福利链条已是十分成熟。

大家赞叹。

教堂里有个小管风琴,当地乡亲合唱团轻诵圣歌。一瞬间,全场寂静。

在国内听过的音乐仅限于红白喜事上那刺耳的唢呐,头一次听到和声,霎时被迷住了,仰头静听,眼里有璀璨烛光。

林玉婵也无端湿了眼眶。唱诗班并不算太专业,但精心设计的和声掩盖了音色的不足,教堂的穹顶洗涤了平凡的声音,让它变得立体而空灵,宛如飘在空中的仙乐。

但她知道,这种优美无关信仰宗教。只有世代生活在安全富足之地的幸福之民,才有可能拥有如此宁静安定的歌喉。

什么时候,中国人也能过上这种悠闲而殷实的日子,他们的歌声,不管唱什么,一定也是很好听的……

忽然,她感觉肩头温暖。苏敏官慢慢搂住她,下巴轻轻搁在她头顶,神色放松,低头偷吻她的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