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页

大清药丸 南方赤火 1417 字 2022-10-18

“来来, 侬尝这个……烧羊腿,烤乳鸽,柠檬南瓜派, 牛油甜迷迷, 不腻……还有这洋酒, 同治十一年的德国雷司令,比咱中国的酒好喝多了呀……”

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处高级餐厅内, 肩搭白毛巾的侍应生交头接耳, 悄悄议论那一桌衣着发型奇特的中国客人。

两人年纪相仿,都是三旬五六年纪。男的留着及腰长辫, 圆白文秀, 穿着及脚踝的长袍。女的清爽秀丽,举止比容貌成熟得多, 气场上反而更胜一筹, 不像是他太太。

“嘘, 清国外交官。小声点。去拿最好的红茶。”

“最好的红茶”端上来,糖块和鲜奶放在一边。林玉婵跟侍应生道谢, 没放糖和奶, 先抿一口, 神色复杂。

“这、这我家的茶吧……”

徐建寅差点笑喷。招手唤人, 用生硬的英文吩咐:“咖啡,咖啡。”

在他看来, 咖啡比茶好喝多了。

林玉婵无奈摇摇头。谁能想到, 这个大清国数一数二的洋务专家,带队研制出国产镪水、新式后膛抬枪、并且一手规划出山东机器局的军工大拿, 在饮食口味上如此崇洋媚外。

在号称饮食沙漠的大英帝国能找到如此精致的馆子,也算他能耐。

她扭头看窗外。伦敦常年大雾弥漫, 偶尔散去一小会儿,可以看到崭新靓丽的大本钟。白金汉宫楼顶飘扬着巨大的英国君主旗,表明维多利亚女王圣驾在此。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清晰可见。整整一百年后,戴安娜在此成为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媳。泰晤士河对岸,繁忙的滑铁卢火车站上方笼罩着一层黑烟。

“还有这个,鹅肝,法国进口,你一定得尝尝。”徐建寅热情介绍,“公使馆每个月有餐费补贴,花勿掉,都进老爷们钱包。我每天恨不得自己多长两张嘴呀。”

徐建寅目前任大清驻德使馆二等参赞,主要任务是工程技术考察,至今已外驻两年,走遍了英法德等主要欧洲国家。在如饥似渴地吸收第一手西洋科技之余,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尝遍各地美食。林玉婵跟他多年未见,猛一看没认出来,胖了一圈。

既然朝廷报销,她也不客气。不过有些过于奢侈贵重的菜品,她还是婉拒了。也许因为她开局就是无产阶级,有些东西她在现代使用毫无压力;在十九世纪享受,就有罪恶感。

“还没有谢你。”徐建寅熟练地切乳鸽,诚恳地说,“上次那个加特林机枪(gatlg gun),运回国,李爵相特地拍电报来,说太后都夸好。林姑娘,你的眼光老好了呀!啥时教教我呀!”

林玉婵笑道:“就为这个,把我叫到伦敦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