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页

朝中无人不知,‘正德’二字,乃是嘉靖朝最大的忌讳,胆敢说正德好话的人,只有粉身碎骨一个下场。这书里若有若无的影射出了正德,皇帝却没发火,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显然,这书中表达的‘虔诚决定一切’的观点,相当符合皇帝的意愿。而正德的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想,这不正说明了当今天子继承大宝的必然性吗?

要知道,正德皇帝对于宗教,也是相当随意的,除了不歧视佛教之外,他甚至对黄教和喇嘛教都有所研究。就算他同时对道教也很尊崇,但信仰最重专一,正德这种朝三暮四的做法,无疑是对上天的不尊重。

而正德朝的文治武功,确实又在嘉靖朝之上。至少正德一直不差钱,而且还战无不胜,甚至亲自上阵杀过鞑子。事实就是事实,哪怕嘉靖不愿意相信,满朝大臣也尽力配合皇帝,诋毁先帝,嘉靖的心病依然存在,没钱花可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不是想回避就能回避得了的。

刘同寿的后商书给嘉靖提供了一个凭据,让他与前任对比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的展现优越感。同时,那些为士林所诟病的缺点,比如好色、奢侈什么的,也不再成为缺憾,因为这根本就不重要。

这本后商书,与其说是史书,还不如说是宗教史,而且是专为拍马屁所撰写的。饶是清流们的准备如何充分,一时间也是应对不暇,根本没人想到,史书还能这么写。

“启禀陛下,书中所述,虽然情理上可以说得通,然则,其中捕风捉影的内容是不是太多了?于史家而言,孤证已是不足为凭,这后商书的大半内容,连孤证都谈不上,只是……”夏言谨慎的斟酌着词句,试图先将此书从正史范畴给排除出去。

初衷,他已经完全顾不得了,此书若被列为正史,他和在场的所有人,就成了儒家的耻辱,后世的笑柄了。利用此书,刘同寿先是拍了皇帝的马屁,顺手又在儒家的脸上扇了一巴掌,不阻止怎么行?

“夏大人言之差异……”刘同寿的准备可比夏言充分多了,他早就预计到,别人会从何处质疑他,并相应的准备好了说辞。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就是让人总结经验教训的。商王朝开拓进取,武功一时无两,何以灭亡?只因为君王多纳了几位嫔妃?多盖了几座宫殿,多花了点钱改善生活?可能么?当然不可能,唯一的原因,只能是帝辛的不虔诚,触怒了上天。”

朝臣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刘同寿却心知肚明,嘉靖让众人商议讨论,一方面是想借机给后商书定性,肯定其核心思想;另外,他也存有疑虑,想将纣王英明神武的内容做些删减。

刘同寿当然不能完全遂了嘉靖的心意,这事儿牵涉众多,必须得按照他的设想来。

“其中的大事,都有经典可做旁证,小事考据不明,却都是些旁枝末节,仅仅是为了更详细的说明而已。夏大人若是想反驳,那就得举证驳斥之,若不能驳,修史这等大事,又岂能因你一言而否之?”

夏言闻言大怒,转身指着刘同寿,须发皆颤,厉喝有声:“放肆!黄口孺子,读书未久,侥幸得了功名,竟敢信口雌黄,妄评史事,诋毁大臣!岂不知……”

“妄论?”刘同寿打断了夏言的话头,一脸玩味的反问道:“这么说,夏大人认为书中的立论是错的了?那去年水灾时,上表奏请天子,说上天降灾,人君当斋戒沐浴,祷告上天,以息天怒者,却又是谁?既不信神明,为何又以此要挟天子?”

“你……”刘同寿强词夺理,夏言却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