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议迎堡宗

兴安依旧是司礼监的掌印,可相比于杨善之流,在内廷供职数十年的老裆兴安却是十分清楚当下的局势。

对他而言,现在是该退位让贤的时候了。

兴安最近皆以告病为由拒绝出席朝会,借机澹出朝堂视野,就连司礼监的事务也逐渐移交次笔王诚办理。

对于这些,朱棣看在眼里,却是一直沉默。

所以皇帝的态度很明确,是有让王诚执掌司礼监的意思。

虽然兴安目前还是司礼监的掌印,可真正掌权的到底是谁,内廷的诸多宫娥、太监以及妃嫔们,全然明白。

王诚背靠景泰皇帝,打掉金英,压住兴安,俨然成为内廷如今唯一的大裆,也是从现在开始,继王振之后,内廷又出现了一位老祖宗。

这个老祖宗,正是朱棣一手提拔起来的王诚。

王诚的发家事迹和王振有些许相似之处,都是背靠皇帝的信任,才得以能在内廷呼风唤雨。

至于说王诚能打掉金英,压制兴安,则完全是因为他依附的朱棣掌握了大权,与他个人的能耐关系不大。

就算王诚本事再大,朱棣没有实权,他在内廷也完全不能和金英、兴安这两个老牌的大裆相抗衡。

这样看来,太监跟了一个好主子,是有多么重要。

但是相比于王振的祸国乱政,王诚就显得精明许多,他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楚,做事很让朱棣放心。

兴安的明哲保身,为他避免了血光之灾,即便是王诚有心清算,碍于朱棣还没发话,也只好作罢。

朱棣不会滥杀,只会杀该杀的人。

兴安一直以来都算是比较老实,之前朱棣也大有招揽他的意思,兴安虽然没有完全靠过来,却也自此和孙若微断了联系。

要是再动手杀了他的全家,势必会形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不分好赖一刀切,那就没有道理了。

对于王诚几次暗示想要除掉兴安的态度,朱棣一直都是比较暧昧,既没有反对,也没有支持的意思。

所以,王诚一直都没敢去进一步对兴安下手。

他明白,如果这位皇帝真的有意除掉兴安,他会明说的,这种不清不楚的态度,其实就是还不想动手。

将名录接到手里,朱棣微蹙眉头,问道:“这里怎么还有王骥?把他的名字去掉!”

“王骥从朕有功,当加封,而不是论为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