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页

有人认为母巢拥有自身意识,从解剖学上没有得到证明,却不妨碍前线士兵相信这个观点。

地兽分布到一定范围后,母巢可能出于“安全感”之类的情绪,会开始产出地行虫和著名的刺蛇。

地行虫其实不会攻击地表生物,它的主要任务是挖洞,清除地下吃根茎的动物和肉食动物,并把第三形态幼虫部署到地下合适的地方,一般在天然流水溶洞里形成新的母巢和完全体的基因融合池。

虫群可以在石灰质和硅岩质地区发育,只要有水就可以形成自给自足的群落。

正是因为地行虫的存在,人类才会在战区和虫群形成拉锯,否则一顿核弹洗地就完事了,因此它位列人类最厌恶的虫子第一名。

刺蛇前面介绍过,和某个游戏里不一样,蓝星联合体所在的世界,虫群的刺蛇是蛇形目,通过颈部的特化器官发射骨刺攻击,体型很大,已知的最大刺蛇有五十二尺,体重5100磅。

刺蛇的骨刺打击距离不算远,一般体重2000磅左右的成年刺蛇,在600码的距离时,骨刺飞行速度就会低于200码每秒,这个时候十磅左右的骨刺已经不会让步兵碰哪死哪,在1500码距离上,步兵被直接命中也没事。

刺蛇是少数几种同时活跃于地上和地下的大虫子之一,也是地下世界对士兵生命威胁较大的虫子之一。

深绿星对于虫群来说真的是天堂,它是个发育很成熟的泰坦星,地下水系里有鱼和两栖种,导致虫子很快就渡过上下同步扩张期,进入天灾阶段。

虫群的目标是追求自身的终极进化,战斗型兵种支出的营养,仅仅占虫群的5,有点人类军费比例的味道。

当虫群发育出几十个母巢,地面和地下都有分布时,仅仅5的营养支出,也意味着每天会出现一两百只战斗型虫子,而且数量以每天3的复利机制上升。

一百天,在人类世界里不是多长的时间。

深绿星前哨西侧三百哩外,已经从低威胁虫群,发育城每天产出两千只以上战斗虫的怪兽!

终于有一天,侦查系统在一条小溪边没有被森林覆盖的地区,拍摄到体长超过三十码的刺蛇,拉响警报。

非常果断,轨道上的主力舰直接丢下钻地核弹,把落点周边半径三十哩的土都翻过来,配合三千米高度的轻量级核弹爆炸,以及随后的大气内空袭进行全面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