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页

王朴记载得十分详细,很多关于此人的小事都写下来了。郭绍大致看了一遍,又翻回来细看了一些他直觉有意思的地方。其中一处引起了他的注意,林仁肇曾和刘仁瞻有交情。

郭绍当然记得刘仁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敌人,都难以忘记。当年刘仁瞻防守寿州,大军围攻久攻不下……还被他抓住机会出城反攻,那人用兵十分娴熟。要不是郭绍出其不意弄出火药来炸开城墙,还真是拿他没办法。

不过现在刘仁瞻不是敌人了。押解回东京后虽然没有亏待,却一直被软禁,毕竟还可能与南唐国发生战争,这等厉害的武将放回去对周军不利。

郭绍离开枢密院后,忍不住打听了一番刘仁瞻住的地方,当下便叫人去买了一些酒肉,带着随从去看望他。

刘仁瞻是个五十来岁的武将,须发花白飘逸,穿着举止就不像是冲锋陷阵的猛将,看起来属于坐镇中军运筹帷幄的人。他迎到客厅门外,见礼开口就称“郭都点检”。

郭绍顿时明白他一直在关注形势。当下便抱拳寒暄道:“刘公在此住得习惯、可缺什么东西?”

“郭都点检亲自到访,有失远迎。”刘仁瞻从容地笑道,“日子倒是挺安生,老夫这两年都胖了不少,就是无趣了点。请!”

郭绍随他进屋,当下趁机说道:“刘公既然觉得无趣,何不受个官当当?先帝虽已不在,太后同样不吝封赏。”

刘仁瞻坦然道:“早先老夫已表示过心迹,刘家深受南唐国主之恩,实在无法弃主求荣。而今苟活于世罢了。”

郭绍听罢,情知难以说服……特别是年纪较大的人,认定了的事就非常顽固。当年让他活下来也不容易,大概也是因为人有本能的求生欲。

郭绍只好转移话题,问道:“周军若攻灭南唐国,刘公以为战后大周该如何治理,可有什么谏言转告太后?”

刘仁瞻想了想道:“不能嗜杀失民心,政令、律法、税赋也最好不要改变太急。”

郭绍听得这番话和王朴所说的维持现状的权宜之计很相似,当下便拜道:“刘公虽已赋闲,今日一席话仍对南唐国军民有德行。”

刘仁瞻又不禁说道:“郭都点检这番话,仿佛攻南唐国如探囊取物,老夫倒是觉得恐怕没那么容易。蜀国难在道路,南唐却坚不在大江之险;蜀国人数十年不知兵,但南唐国断断续续打仗没消停过,君臣同心同德,并非不堪一击。”

郭绍不想在他面前吹嘘,反而附和道:“国家稳固不在山川之险,而在德政人心,刘公之言甚有道理。”

刘仁瞻听罢颇有些动容:“只叹不能同朝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