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页

登基一月以来,郭绍多次想过这个问题。

如今这局面,政权更替还算比较平稳,大周的形势已经占据了大统王朝的大部分核心地区,主要方向无非两个:是向保障皇权发展?还是要继续大动干戈、建立更大的功业……从辽国手里夺回幽云十六州?

郭绍在做武将的时候就宣扬过自己的一些政治主张和抱负,军乐里就写过收复河山的愿望;但他没有在朝廷里正式确定。

或许从自身利益角度来看,已经坐上皇位,那么自己的皇位、子孙后代的皇位安全,是大于一切的利益。要保障郭家皇权,无疑限制武将是一条正路,因为唐末(五代)以来,有几个王朝的覆灭,主要根源都是开国皇帝驾崩后后人威望不足、根本控制不住内部武将,所以被取而代之……以前的王朝没有选择,外部军事威胁太大;现在大周在中原独大,外部威胁较小了。

郭绍认为自己才二十四岁,并不满足于此;但也不想让以前的格局持续下去,他在寻找一条路……沉默了好一阵,他不正面回答,只是说道:“收复河山、恢复汉唐威望荣光,成就帝国之基,一直都是我的梦想。将来我定不亏待诸位。”

他说这句话时,众人都转头看着他的脸,几个人与他相互目视,眼睛里都露出了激动的光辉。

第五百一十六章 丝绸缠老树

金祥殿有些年头了,墙角、窗棂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但毕竟是重要的建筑,应该经常有修缮。所以这偏殿里的环境看起来不算新,四下却打扫得很明净、布置得很漂亮。郭绍坐的这把椅子,木头上镶着金饰,不过身体能接触的地方,扶手、坐垫都缝着柔软精致的锦缎,既华丽、比起全部金铸的龙椅又不贵,而且细节考虑得很周到。

这样的环境让郭绍感觉沉稳,虽然尊贵却不浮夸。他身上的黄色龙袍和幞头,是量身打造的新衣服,绶带上的花纹精雕细琢,料子柔软而鲜艳;只不过脸上铜色的略显粗糙的皮肤,便和精致的装束不太相称了,甚至他的腮部还有一小块疤,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战阵上擦伤了留下的。郭绍的模样完全不像个生活优渥的人。

下面两边坐着的汉子,也和郭绍差不多,身上穿着精细的绫罗绸缎,却是一个个糙汉子,特别是满嘴大胡子的李处耘和马脸杨彪……看去像是丝绸缠在老树干上。就连文官魏仁溥,也是皮肤黝黑、身材壮实,膀子上的肌肉都把绸缎撑起来了。

这时王朴不动声色道:“老臣以为,眼下的形势,用兵应先北后南。

蜀、南唐既灭,南方已无威胁大周腹背的势力,吴越、南汉等地皆无进攻大周的实力,对这些地方不必急于求成。吴越国,前期应以安抚劝降为主;这地方是个泥潭,南唐水师、步军并不弱,却也曾陷在吴越进展困难,两国结怨数十年,南唐国至今没能灭掉吴越,大周要用武也是个麻烦。而南汉国,臣闻其君昏臣庸,可先招降、后用地方偏师攻取其地;而我中原主力,应养精蓄锐准备对付北方大敌。”

此时的场面,郭绍坐在正面,大臣分坐两边,说话干脆利索、谁也不引经据典;倒真有点郭绍在殿前司大堂议事的风格。

郭绍觉得,每一个圈子都会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与成员的出身、习惯、思维都有关。比如先秦时期“君子”圈,说话不引《诗经》,就会被人觉得没有文化;古代文官的文章言论,总会有之乎者也、经纶圣人之言;后世官场,总会有一套来源于马列主义,或什么思想、理论的堂皇言辞。

但无论用什么方式,总会有一些隐含的“弦外之音”在里面。

郭绍就从王朴的言论里听出了弦外之音。他习惯性地提起毛笔,在册子里记录此时听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