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页

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完全放弃在兴王府的财产和商业利润,另外又听到传言此时的中土王朝并非当年穷途末路狗急跳墙的朱温部,所以还抱有一线希望。

大食商人首领决定派使节北上与周军主帅会面,试探考察大周王朝的态度。

因南方大食人只是商人,并未掺和统一战争,曹彬礼遇之。曹彬立刻将此事奏禀朝廷,并在奏疏中主张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曹彬大致对大食商人的往来持肯定态度。一则可以从贸易中增加朝廷税收,且大食人购买的多是丝绸瓷器等奢侈品,不会对民生造成太大影响;二则“远交近攻”乃古代先贤的邦交精髓,建立朝贡的贸易体系,可以扩大皇朝的威信……万里之外的国家都来朝贡,面子倍增!

……郭绍收到从东京转呈的奏疏时,已经离开了灵州,正在 州行宫暂留。

魏仁浦等人这次都附议曹彬的主张,“增加税收”这一条就足够大臣们支持。此时国库开销十分巨大,有蜀国、南唐的厚实底子积攒,虽未出现国库空虚的程度,但这两年每年支出是正常财政收入的两倍有余,全靠内库补贴。

曹彬的乡军大营短期就有效果,郭绍已经在酝酿第二批十万人的增兵方略……大臣们执行方略的要求很简单,就三个字:拿钱来。

这等局面,就算枢密院不管财政,也跟着着急。一旦通过前期战争劫掠的内库存款掏空,整个王朝的收支不崩溃才怪!常规的手段,开源节流。与大食的海贸利润就是开源,蚊子肉也是肉。

不过郭绍却说出了所有人都没关注的话:“大食人是怎么到兴王府来的?”

魏仁浦沉吟片刻道:“应该是坐船。”

郭绍道:“从海上来自然是坐船,关键是相距万里,船要开到咱们这里并不容易。我记得当年南唐国派人坐船从海路北上向辽国求援,近海航行还翻了几次;这大食人的航线比东海遥远,能到达兴王府定有原因。”

诸臣听罢点头称是,但看起来却不太重视关心。因为航海技术实在对朝廷实在不是特别关键。

郭绍却对这事儿特别关注……他的角度和见识不同。航海技术或许现在不太重要,但以后很多年就能慢慢影响深远。在郭绍的记忆里,一直到明朝,中国的船队才到达了非洲那边,而且很快就中断了。

能从阿拉伯航海到东南亚,肯定在造船、航海经验技巧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郭绍的观念,从不对古代中国妄自菲薄,也没有天朝上邦的盲目自大。相比同时期的世界各个文明,大家都落后比烂,他觉得中国还是各方面比较领先开明,算得上文明富庶稳定;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最先进的,很多方面仍旧各有长短。相互学习长处,有助于进步;比如明朝总体强盛先进,在火器等方面仍旧要学习外国,以便跟上大势。

“左攸兼任礼部,他在岭南,下旨让左攸负责与大食人商议。”郭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