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战制度诞生了,在这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里,耕战制度是第一个,大规模的无视出身,有功劳就能上位的制度!

这个制度一出,秦国的贵族们恨死商鞅了,不过秦国乃是新晋诸侯,国内的贵族势力不大,他们就是气的牙痒痒也没办法。

所以改革进行的很顺利,中间并无反复。

到了嬴渠梁时代的中期,大秦国内的改革初见成效,上下一心,举国皆闻战则喜,大秦开始了又一次扩张。

大秦扩张,当然是既往蜀地扩张,又往关中扩张,即开疆拓土,又在出师有名的情况下,吞并其他诸侯、大夫。

由于嬴渠梁舍得国运,并拿出了大量的国运,给新晋的军功贵族,所以军功贵族们的实力提升很快。

那些传承久远的大诸侯之中,不是没有强者,也不是没有强兵,但是他们的强者,他们的强兵,是一代又一代积攒下来的,而大秦的强兵、强将,则是一位又一位野人、国人不断努力得来的。

跟大秦拼消耗,他们耗不起!

这其实也是开国不久的好处,国运怎么分配,完全是嬴渠梁一个人说了算。

嬴渠梁说商鞅变法有利于大秦,所以商鞅可以拿到不少国运,然后商鞅就真的可以拿到国运。

可是在那些传承长久的大诸侯之中,情况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在那些诸侯国之中,国运分配早就形成了规矩。

国君能拿多少,阴世龙庭的祖宗们能拿多少,公族能拿多少,大贵族能拿多少,小贵族能拿多少,这些都是有数的。

不是国君说多给谁一点,就可以多给谁一点,除非国君愿意拿出属于自己的份额。

结果就是,大秦用数不清的野人、国人精英,堆死了诸侯们积攒了无数代的贵族。

前期大家还能五五开,可是一个传承久远的贵族,死了之后,培养下一代需要很多很多年。而大秦军功爵制度之下,一个将军倒下了,下一个将军很快就出现了。

军功爵制度之下,从来都不缺敢战之士,也不缺能战之士,只要赢渠梁资源跟上,舍得国运,那这一切就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