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页

最近半个月要办报纸,陈旭因此也天天泡在报馆,而报馆收集的各种书籍堆积成山,百家语录和先贤诸子的典籍可以说无所不包,因此陈旭也就恶补了半个月的先贤学问,加上身边还有陈平丘乘付安等一大批方家名士,各自也都是饱读诗书典籍之辈,不懂就问,问了再问,因此这半个月下来,陈旭感觉自己终于算是入门了,也总算是把后世传承两千年的老祖宗文化学到了一点儿皮毛。

太深奥的理论不敢说,但起码后世流传的一些名人的书籍还是读了不少,不然今天也就说不出来这么多的东西。

俗话说入乡随俗。

陈旭既然来到了这个两千年的时代,平日耳濡目染的也记了不少,加上这半个月填鸭式的记忆,总算没有掉链子。

李斯脸皮轻轻地抖了几下说:“还请清河侯名言,斯忘记了师尊的哪一句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陈旭微笑着说。

李斯沉默许久,呆呆的看着手中的茶杯冒出的袅袅热气,然后颓然的叹口气低声说:“不错,师尊当初写下劝学篇,以物喻理,教导我等弟子礼法先贤,学会思考,尊德守礼,随机应变,才能让自己更加出类拔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篇劝学李斯当年一定熟记在心,但自从离开师尊之后应该就再未放在心上,就如同后世的中学生一样,年轻时学到了无数的知识,但参加工作后便抛之脑后,年复一年日如一日再无求学之时的初心,此时陈旭提起,他竟然慢慢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一字一句开始低声诵读师尊的劝学名篇。

房间里很寂静,陈旭脸色平淡,秦始皇默然不语,冯去疾无悲无喜,就只能听见李斯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

劝学篇洋洋洒洒两千言,李斯竟然一字不落的全部背完,而背完之后,李斯颓废的脸上竟然露出一丝轻松的神情,看到房间里三人都看着他,这才醒悟过来,赶紧站起来整理一下衣服对着秦始皇行礼:“陛下恕罪,臣失礼了!”

“无妨!”秦始皇摆摆手,脸上也露出微微的笑容说:“这劝学篇朕未读过,但听李相诵读,朕也感觉获益匪浅,荀况真不愧为大贤,比之儒道先贤之理更加可通透明晰,足以和孔、老并列,尊为荀子丝毫都不为过也!”

秦始皇的这个评价可非常高,不光李斯激动,就连一脸平静的冯去疾都有些动容。

“荀况之言,融汇儒、道、法、名诸家于一体,取长补短,去粗取精,独创法礼治国的理论,其实才是最为顺应时代的治国方略,我大秦能有今日之气象,李相功不可没,但李相进焚书之策,实乃毁我华夏之根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辈必须融汇百家,学用古今,将荀况的理论更加发扬光大,才能开创我大秦万世辉煌基业,我华夏才能万万年长存,这些绝非一家之言能够做到……李相觉得我清河酒楼的饭菜好吃吗?”

陈旭说着说着突然一个大拐弯,秦始皇和李斯冯去疾本来听的认真,突然差点儿都翻车了,一个个脸皮轻轻抖动,李斯更是目瞪口呆半晌才点头说:“清河大酒店的食物堪称绝世美味,斯吃过两次,至今仍旧余味难忘!”

“清河酒店的菜肴之所以美味,不外乎有好的食材,好的佐料,好的厨工,好的烹制方法,但这些食材自古有之,非是我独创,只不过我将其花心思精心烹制,这才有满桌的美味佳肴,诸子百家的理论就好比食材,百家门徒就好比油盐酱醋,而两位丞相就是厨工,这些食材做出来的菜最后好不好吃,全在二位掌控之中,我们做菜总不能只放盐对吧,必须根据食材的不同调和五味,才能最终做出一桌丰盛的筵席,治国一如其理,先贤曾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李相以为旭说的如何?”

李斯默然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