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页

而且在陈旭看来,中国在秦汉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无论是武力也好还是开拓创新也好,华夏的思想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保守,越来越崇尚形式和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人文和思想的自由和发展,继而形成了一种在整个世界来说最为独特的官场文化。

而这个官场文化披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皮,做的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阴暗勾当。

作为唯一个被从春秋保留传扬下去的诸子百家的治国经义,彻彻底底已经面目全非到让孔夫子都瞠目结舌的地步。

穿越过来之后,陈旭开始非常不习惯这个时代的人的直爽和坦率。

他们有什么就说什么,从来都不拐弯抹角。

百家诸生熙熙攘攘,因此民间和朝堂存在着无数不同的声音,他们从来不会人云亦云,他们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理想抱负,为了维护自己说话的自由和权利,他们互相争斗,为了信仰甚至可以不惜性命。

当然,这种争斗的代价也是极大的。

而这个代价则是两次巨大的灾难,继而彻底磨灭了华夏思想的奔放和灵魂的自由,慢慢变得木讷和保守。

第一次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次法家胜利而百家诸生皆都受到打击和牵连,无数百家经义和古籍被付之一炬。

第二次则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次变革以儒家的胜利而告终,带来的结果就是华夏至此彻底阉割了思想和灵魂。

但这两件事,在陈旭看来不太可能发生了,至少李斯焚书的举动没有成功,而只要把东方道搞定,那么法家在朝堂的影响力瞬间就会一落千丈,至少思想信仰自由和学术自由还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民间和朝堂会继续争斗下去,合理的引导发展,为将来向另一种政治体制改革创造充足的条件。

第749章 皇帝之怒

眼下的大秦,正是思想和学术开始激烈碰撞和融合的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遍地,大国崛起开始争霸,因为有如此巨大的市场和基础,诸生游走于诸侯国之间传播自己的理念和治国方略,百家学说开始兴起,那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空前繁荣而灿烂的时期,短短百年时间便出现了无数大贤之士,道儒名法农兵阴阳等诸多大门派相继出现。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互相征伐吞并,诸侯国越来越少,百家门徒施展的空间和余地越来越小,渐渐能够崭露头角的只有墨、儒、法、名等学派,繁荣之势已经开始大幅消退。

到了战国后期,只剩下七雄争斗,百家门徒更加没有了转圜的余地和空间,如同蝗虫一般在七国之间来回奔忙,但却发现选择和被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