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3页

《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廋辞”和“隐语”,就是灯谜的雏形。

而到了三国时期,猜谜已经成为了名流和文士之间一种非常常见的交流形式,而后慢慢发展,中国人便开始出现了各种说话晦涩难懂的习惯,许多人说话都要互相揣摩对方的真实意思,中国人说话慢慢就变得不那么爽快了,经常一句话会理解出来各种不同的意思,而因此也让汉语变得更加博大精深起来。

而随着谜语在民间的逐渐兴盛,构建灯谜也逐渐形成了南宗北派等不同的风格。

因此当陈旭在文学院要求百家门徒编制灯谜的时候,得到了极大的热情反响,一天一夜便弄出来几百条灯谜,有猜字的,有猜物的,有猜意思的,反正所有人都想让自己的这个隐语能够在仲秋的灯会上表现突出,越难自然就越是牛逼。

因为陈旭说了,所有参与出灯谜的人都不许去猜谜,猜中也不能领奖,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的灯笼等待游玩的人来猜,如果一晚上都没人猜出来,这个灯笼里面的钱便归出谜的人,这样就弄的所有参与出谜题的家伙激动的恨不得把所有猜谜的人掐死,而且也都开始互相较劲,猜不出来得到钱财固然很爽,但猜不出来也表示自己的这个谜题非常牛逼,牛逼到天下无人能懂,这是一种智慧上的胜利,是一种得意洋洋的成就感,如果一个灯谜很轻松就被人猜出来,自然表示出谜的人智慧不够。

而实际上眼下的大秦皇帝也一直在猜一个谜,而且这个谜会一直让他焦虑不安。

那就是方士所献的‘亡秦者胡’的海外图录。

亡秦者胡几个字非常简单,但里面的意思却让皇帝惴惴不安,陈旭也不告诉他答案,因此皇帝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郁闷生气。

中秋庆典的事情咸阳民众参与的热情很高,皇帝自然也很关心这个能够让他彰显仁德的机会,普天同庆万民同乐,这是大秦繁荣昌盛的兆头,百姓参与越热情,自然也让他越发高兴。

因此这两天咸阳城的一切变化,都会被禁军通报到皇宫之中,大街上的灯笼彩旗,越来越多的各式花车,铿锵的舞狮,咸阳宫广场上的灯谜安排,每样都让他感觉到新奇异常,甚至在申时之后,皇帝还忍不住出宫到广场上转了一圈,观看了一些灯谜和花车,提前体验了一下节日盛况。

申时末,太阳逐渐落山,虽然天色还未完全黑暗,但大量民众已经迫不及待的换上干净的衣服提着灯笼开始上街游行,最高兴的还是那些小孩子,男男女女的孩童如同野狗一般在大街小巷追逐嬉闹,兴奋的一塌糊涂。

清河侯府今日同样热闹非凡,申时前后,伯道成、师宣、绾绾、皇甫缺、孙叔囧、麻杆、棍子、汤廷、公输胜、张苍、赵擎、陈平、李顺、胡宽,刘邦等一群凡是还在咸阳的新旧相识都被陈旭邀请到侯府品尝月饼,吃完这种新奇美味的点心之后,陈旭又各自送了一些带回去给家人品尝,等宾客散尽之后,陈旭便安排灯笼火烛,带着家人浩浩荡荡的出门参加节日游行。

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暗,不过整个咸阳的大街几乎到处都挂着灯笼,而且行人也都提着灯笼,大街上熙熙攘攘人满为患,嬉笑歌舞的声音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热闹和喧嚣,夜不宵禁,城门不闭,因此不光是咸阳城的民众,附近的县城乡镇都有无数人涌入咸阳,一起和皇帝享受这个亘古未有的君民同乐的热闹气氛在,整个咸阳都陷入了一种喧嚣的潮水之中。

大街上还有无数的花车在排成长队来回穿梭,花车上除开灯笼彩旗之外,还有铿锵的鼓乐和歌舞,一群群美丽的女子在车上载歌载舞,吸引着人群跟着奔跑呼喊。

除开纵横交错的两条中央大街之外,浩浩荡荡的人群慢慢开始往咸阳宫前面的广场汇聚,璀璨的灯火汇成两股河流,将咸阳的夜色渲染成为了一座不夜之城。

陈旭带着家人来到广场上的时候,眼前看见的就是一片灯火通明的欢乐海洋。

秦始皇也早已带着数十位妃子和公子公主在玄武卫和禁军的保护下乘车出皇宫,停留在皇宫外面,看着熙熙攘攘热闹喧哗的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