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页

瞿能写道,有宋以来、世人将大江上游称作金沙江。金沙江江面较窄,多处水流湍急,而在弯曲较多之处水流较缓。末将一面在永宁河畔伐木作舟,一面已分兵取宜宾县,于金沙江段寻找渡口。乃因沱江上有官军战船,我部新造舟船较小,或不能水战得利;而沱江官军水师若逆流进金沙江,颇为不易更耗费时日,我部可趁机渡江矣。

看完了书信,朱高煦回顾左右故作从容道:“瞿将军有办法渡江了,你们也看看。”

说罢他将书信递给身边的几个传视。

……次日,雨后天晴。小小的江门镇内外,军营里、大路上更加热闹喧嚣了。朱高煦骑着马,在各处走动,时不时大声对将士们喊几句话。

“薛禄这宵小之辈,给本王提鞋也不配,他急得烧毁船只,想用大江阻挡本王。本王将率弟兄们渡过大江,击败薛禄这小人!”

“此战必胜!要让天下都看见,汉王军是大明最善战的精锐。只有汉王,才是弟兄们的自己人。”

无数将士呐喊助威,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艰难步行,弟兄们还保持着这等士气。朱高煦觉得自己仍然低估了将士们的耐受力!

第三百八十五章 输赢

北平布政使司的冬天,又干又冷。草木尽数凋零,在城中乍看、看不到一星半点绿叶;整座城池全是房屋,好似建在了荒漠上。

只有赵王府里的宫殿之上,那五彩斑斓的漆画,让天地间平添了几分颜色。

赵王朱高燧喜欢坐在前殿的王座上,暖暖和和地在大殿上烧上一整排无烟炭,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听文武大臣们说这样那样的事。

王府长史的脸很红,他正试图卖力地说清楚一些复杂的内容,“北方大致有三大股势力。这么说虽有失偏颇,其中彼此交融厮杀者,难以分辨,但唯有如此才能大致说清……

北元可汗脱古斯帖木儿被杀之后,诸部自称蒙古;而我大明朝廷则称之为鞑靼……除此之外,位于鞑靼驻牧地区的西边诸部,朝廷则称瓦刺。东边还有兀良哈诸部。

蒙古可汗实则是傀儡,鞑靼本部早已分崩离析,其中有察哈尔诸部、科尔沁、阿速特等各部,相互时好时坏,不可开交。”

长史想了想道,“兀良哈诸部、或叫朵颜三卫,大抵是臣服于咱们大明朝廷的部族。先帝‘靖难’之前,宁王麾下雇佣的蒙古骑兵、主要招募的便是兀良哈人;永乐初,兀良哈地区的泰宁卫曾反叛,但大多时候他们听命朝廷、受封官职。

除此之外,大明朝廷主要交好的部落首领有两个,一是瓦刺诸部里的马哈木,二是鞑靼阿速特部的阿鲁台。而这些部落之间,关系十分复杂,既有联姻、又常年相互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