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页

而隋唐时代的路上丝绸之路,此路已不通。海路才是将来的方向。”

“诸位爱卿。”朱高煦回顾左右:“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武将们纷纷附和。

齐泰也说道:“我朝选择对马岛宗氏下手,也是进可攻退可守,并不会陷入永乐年间、征安南国一般的处境。那宗氏包庇倭寇,我朝曾多番告诫,现在用兵是名正言顺。况且日本岛诸藩国与宗氏关系疏远,诸藩国自顾不暇,怕没那么容易帮它。”

朱高煦不等别人反对,立刻又道:“吾意已决,不用再劝了。”

众人纷纷起身,在桌案南边站好,然后跪伏在地:“臣等领旨,圣上万岁。”

朱高煦从椅子上站起来,踱了几步,稍作犹豫,终于开口道:“大伙儿恐怕忘了,咱们的祖先、最开始是怎么活下去的。神农氏号召百姓耕种五谷之前,世人以打猎、采集谋生。然后有了五谷、有了农业,才有了城镇和国家。从此华夏文明从黄河流域一隅、扩张到了万里疆域,走上了不断强盛的道路。”

朱高煦已经忍耐了很久,这时索性说道:“我们在农业带来的丰富物产中,已经沉迷了两千多年,其间诞生了一个个灿烂的王朝文明,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繁荣之中。朝中也并非不注重技术,负责农耕、天文时节、劝农的官员都兢兢业业,将华夏的农耕技术改进到了极致。但是……”

“只要诸位用心一想,就会发现,农业文明已经到头,没有上升的余地了。谁敢说,大明朝的物产一定比数百年前的宋代更丰富?即便比隋唐稍好,恐怕也好得有限。

诸位应该能醒悟,咱们自隋唐以来,千年间几乎没有多少进展。这与当年华夏先民的扩张相比,几乎不值一提。而且因为技术的限制,土地难以再继续扩张,人口却在不断增长,这就难逃每个王朝三百年的轮回宿命。就怕大明也没法例外。”

礼部尚书胡濙忙道:“大明定能千秋万代。”

朱高煦不置可否,接着说道,“在技术上向更高阶梯迈进,该到时候了。”

夏元吉问道:“不知圣上之意,更高阶梯是指何物?”

朱高煦忍住没说,省得受人猜疑;而且他也说不清楚,没有等到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一般人是不会相信的,只当天方夜谭罢了。朱高煦“回想”起那些残酷现实,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汉人还好不是印第安人。

“朕怎么知道?”朱高煦道,“这不是诸位治国之士、应该操心的事吗?朕不过有此感悟罢了。”

大殿上一片安静,没有人再贸然对此言谈。大约因为朱高煦的言论角度实在罕见,已经脱离了人们平素思考的各种圣贤道理,临时没人有此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