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页

朱高煦转头看向身边的宦官宫女,说道:“先下去罢。”

“是。”众人一起屈膝道。

等了许久,大臣们陆续来到了隔扇内,行君臣大礼。朱高煦叫王贵把奏章拿下去,给大伙儿传视。

一般的题本进通政使司之后,内容是甚么、可能大臣们比朱高煦知道得更早。但是盛庸这种统兵大将的加急奏报,通政使司不会耽误时间誊抄,而是直接送达御前、或内阁。所以让大臣们先了解一下事情,还是有必要的。

地方并不宽敞的东暖阁里,闹哄哄一片,文官勋贵都在犹自争论。

此事确实比较难搞,特别是文官们很纠结。文臣非常看重礼法上的名正言顺,但是执着于名分、显然又很可能扩大对日战争规模,也不是朝臣们的诉求。

在文官们看来,靡费国库彻底占领日本国毫无益处,离得太远、耕地太少。其实朱高煦也持同样的态度。

户部尚书夏元吉的声音比较大:“日本国一直有人矫称天皇,并非今时今日之事。”

另一个声音生气地说道:“大明皇帝是天子,那边却有个蛮夷敢称天皇,成何体统?”

兵部尚书齐泰作揖拜道:“圣上之意如何?”

大伙儿稍微安静了一些。

朱高煦寻思稍许,也不正面回答,他说道:“依照我朝礼法,天皇名号确实说不通。但或许朝廷应该多权衡实利,找到更妥善的法子。

如果我朝能顺利地在日本国驻军,长远看,两国亲善仍有很大的前景。今后日本国连国防都没有了,国策也要看咱们的意思,往后还能想不到‘皆大欢喜’的办法、解决分歧吗?

譬如海贸一旦全面开通,货物出入各国要收关税,一纸法令就能决定很多事。一个没有强大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地区,博弈的余地不可能太大。

而咱们大明朝是礼仪和睦之邦,不是元朝那样的蛮夷政权;诸位爱卿都是道德高尚、悲天悯人的正人君子,不喜杀戮。我朝并非一定要用、恐怖和毁灭的粗暴手段。

常给日本国权贵留点活路,甚么事情才好商量,不用动不动就玉石俱焚,对大家都没好处,更无法彼此信赖。如果现在室町殿那些人实在不可理喻,总会出现识时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