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页

高贤宁道:“但这种人难得出现,须得胆大如斗、看淡生死,而有所私心欲求,或可以容忍。下官预料,圣上真的敢用这个人。”

齐泰不经意间叹了一口气,略有失意地说道:“我是老了,已不能再为圣上前驱,报知遇之恩。”

高贤宁微笑道:“下官自觉年轻,但依然支持齐部堂的主张。朝廷从一潭死水,再到乱流纵横,皆非风水之道。终究得如齐部堂这般持重大臣,方为国士。”

齐泰猛然转过身来,说道:“我还是要进言圣上,提醒一二,以尽人臣之责。”

高贤宁想了稍许,点头道:“如此也好,让圣上清楚地知晓、齐部堂的心迹与主张,省得揣度之间有所出入。智者千虑、尚有一失,万一圣上也有疏忽哩,臣子便该查漏补缺。”

他的声音稍小:“下官以为,最厌恶刘鸣的,怕不是咱们。高处都坐着人,刘鸣想带着一群人挤上来,哪些人最可能被迫让出位置?”

齐泰在椅子旁边,来回地缓缓走动着。

这时高贤宁的声音道:“学生该告辞了。”

齐泰便送高贤宁到门外,高贤宁再次作揖,然后转身离开。齐泰一边回礼,一边看到走廊上走动的官吏,他们似乎有意无意地看着师生二人的动静。齐泰大方地向一个吏员点头致意,那吏员忙躬身遥拜。

房檐下的日影,与他刚回书房时相比已有不同。刚才师生俩待在一屋里的时间不短,不知不觉间就过了。

第八百二十八章 辅佐之责

齐泰要觐见很容易。每日早朝、御门听政之后,皇帝不是在柔仪殿,便是在东暖阁;大臣们只要让宦官通报一声,一般都能见着。皇帝保持与朝臣的亲近度,有利于政通人和、不至于闭塞视听。

回想当今皇帝登基以来的所作所为,在铲除敌首、宽容大多的分寸上,头脑清晰,层次分明。齐泰常常觉得,如果皇帝仅想做个明君、维持朝政,实在并非难事;今上甚至能逐渐拉拢大多文官,将自己描述为勤政爱民的尧舜之君,又如同唐太宗一般贤明。

除了皇帝本身的作为,最重要的是、大伙儿所处的世道很好。名正言顺的大明王朝开国方数十年,战乱逐渐平息,外无强寇,国内大体上风调雨顺,耕地充足;这是每个朝代最好的时期,太平盛世莫过于此时。

但今上显然不满于此。齐泰也情知,自己要回报今上的知遇之恩,光做一个忠臣不够。

齐泰在柔仪殿外的砖地上,恭敬地站了一会儿。司礼监太监王贵便回来了,请齐泰入内觐见。齐泰走过正大门,来到柔仪殿正殿的六扇门外,先在殿外叩首,然后再入内叩拜如仪;一切都是太祖定下的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