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页

既然朱高煦任用了王景弘、陈瑄,人又是他自己挑的;朱高煦便不太愿意干涉在外的将帅。因为他认为,海军似乎还有可能继续远征,这时表现出对主事者充分信任的姿态,能够鼓舞他们的信心、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自古君王遥控出征大将,多半都是出于政治的考虑。这次朱高煦的问题也不例外,海军成败干系朝廷新政。只不过朱高煦愿意自己把政事承担下来,毕竟他自己不用去打仗、只需坐镇朝廷。

同时朱高煦也考虑,王景弘和陈瑄出海之前,该听的话、都听了;现在再说甚么,也没有了作用。而且身在军中的人,最清楚具体的情况。让他们决策,总比舒舒服服住在京师的人凭想象要合理。

朱高煦拿定主意,便往东暖阁里面走了进去。批复重要奏章,还是要先听听大臣们的意见,过程得经历一遭。

……七月中旬,出征的海军船队,缓缓地进入了珠江口的海湾。

站在宝船指挥楼上的太监王景弘,从高处可以看见三面的陆地了。他在栏杆后面,站了至少已有两个时辰。身上的披风如旗帜一样在海风中飘荡,蟒袍上的图案张牙舞爪,随着袍服的抖动仿佛在活动。

王景弘的脸风吹日晒,更黑了。加上他颧骨较高的面相,这阵子的憔悴气色、让他看起来有点面黄肌瘦。

这时陈瑄走了出来,也眺望了一番远处的陆地,接着抱拳道:“王公公,咱们要到地方了。”

王景弘看着陈瑄点头,便抬起手臂,遥指前方:“右侧那片宽阔的水域,是通往广州府的水路。”

陈瑄道:“我已先派出快船前往广州府,与当地官员商议,安排受损船只停靠的地方。待先锋回禀,咱们便让伤船北行,余部再行安排。”

王景弘点头道:“大帅布置得当。”

俩人忽然没再说话,默默地观望着周围船只的动静。铜铃的声音此起彼伏、各船上的旗帜反复打着旗语,许多船帆已经降下去,无数战船缓缓地向前飘动着。

王景弘再次开口道:“咱家在楼里边供奉了天妃娘娘,京师龙江寺也有香火。”

陈瑄不置可否,他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其实,在这里站两个时辰的人,应该是我才对。”

王景弘转头看着陈瑄,俩人对望了一眼。王景弘大概明白陈瑄的意思:他自己是受皇帝信任的当红太监,不行的话还能在宫里做太监;但陈瑄这回要是没干好,恐怕仕途无望了。

不过,王景弘忽然也感觉哪里不对劲。是呀,应该陈瑄在这里发闷才对,为何陈瑄看起来没事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