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页

马儿哈子又道:“哈图初到大明,不懂规矩,杀了一个庶民,朝廷何不以大事为重、以诚待我?”

胡濙好言道:“汉人性命,不分士庶,但为皇朝社稷赤子,皆同等重要、绝不容辜杀,即便是本官杀了百姓,照样要偿命。这不是一条命,而是大明君臣对亿兆族人的许诺,攸关国家根本,无法通融。望正使明了,本官待正使以诚,此事实在爱莫能助。”

他说罢,看着马儿哈子道:“咱们还能进去谈吗?”

过了一会儿,别的鞑靼人也大概明白,大明官员拒绝了求情,会同馆大门口再次吵闹起来。一些鞑靼人愤怒异常,挥着拳头喊叫着甚么。

通事官翻译了一些话,俯首在胡濙耳边告知,胡濙才知道内容。那些鞑靼人要求立刻回草原,不再与大明和谈了,以免再次遭人屠戮。

胡濙无话可说,但他没有离开,因为马儿哈子还站在对面。胡濙便沉住气,等待着马儿哈子的回应。

第九百一十六章 借道

马儿哈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正把甚么无形之物、硬生生吞进了肚子一般。他抬起手,制止了吵闹的鞑靼人,又用汉话对胡濙道:“胡尚书里面请。”

胡濙顿时回应道:“请。”

一行人便进了鞑靼人住的院落里,锦衣卫校尉在大门口、客厅门外都安排了人。胡濙则单独与马儿哈子走进客厅。

做了那么多年官,对北方的事情、胡濙心头非常清楚。

从洪武到武德年间,明军与北方的蒙古诸部,发生过的大小战役无算,官军多次深入草原、奔袭蒙古诸部。但大明历任皇帝执政期间,都不只是动粗,同时也在试图与蒙古人打交道;连太祖皇帝也多次遣使北上。

朝廷没有办法,明军不可能占领草原,也没有办法把他们一网打尽,因此惯用手段是剿抚并用。战略更是几经改变,甚么法子都用了。因此这次阿鲁台遣使来朝,胡濙是很想有点作用的。

圣上所言颇有道理,鞑靼人并不会那么听话,也可以预见到、鞑靼诸部还会反叛。但阿鲁台是鞑靼诸部的一个核心人物,他若愿意受封,至少在名分上、鞑靼人开始向大明建立的礼制靠拢,局面就有了进展。

入座之后,胡濙便说道:“阿鲁台是部落首领、蒙古国枢密院知院,并非蒙古国大汗,接受大明朝廷册封,并无甚不妥之处。朝廷封其为王,虽是大明的王爷,但也能为阿鲁台的身份名望增色不少。”

马儿哈子的汉话口音很特别,不过竟然挺容易让人听懂,“阿鲁台知院正有此意,愿与大明缓解关系。可没想到大明严厉对待我等,敌意毫无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