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9页

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德益志等联盟大有一统欧洲、至少独大的形势。英国人立刻放弃了旧怨,加入了法国阵营,因为相比之下,英国一向奉行着大陆制衡政策,德益志的独大触及了它的核心利益。

北非这边,明军早就注意到了军事威胁、奥斯曼帝国正在大军压境。埃及总督府经过形势判断,决定放弃亚历山大港东侧的“西港”屯堡,集中兵力于苏伊士运河的东港要塞。

总督府的考虑是地中海的军港、孤悬在外,海军增援不足,容易被陆上重兵包围。当奥斯曼大军来犯时,死守西港没有了战略意义。

但是按照明军传统,临阵弃守重镇是说不过去的。于是西港守备将军率一百人主动留下,与他的阵地一起毁灭在漫天的炮火之中,用性命抵消了丢城弃地的罪责。

明军以东港要塞为中心,修筑了几道沟壕工事阵地,打算死守防线。其中钢筋水泥构筑的要塞,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拥有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要塞炮。于是明军以劣势兵力,硬抗住了几十倍的奥斯曼帝国大军的前期进攻,双方死伤惨重。明军退无可退,后面就是苏伊士弯的海面。

虽然当时明军仍然在工业兵器上全面领先,但世界主要国家已经完全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兵力悬殊仍然会很快消耗殆尽。

好在这时,遵照二相政府军令的援军来了,海军舰队的重炮火力增援、登陆的陆军援兵,拯救了东港要塞。

后来过了几年,等到大明内战结束、投入到世界西线战场时,诸国终于见识到了明军主力舰队的恐怖,遮天蔽日的大炮巨舰气势毁天灭地,一举定鼎了欧洲战场的胜负。奥斯曼帝国因此解体,形成了直到现在的海岸奇葩国境线。

而大明王朝,也在无数人的死亡中,得到了第一次新生。皇朝将迎来稍亮的曙光,从灾难中爬起来,人们会总结经验教训,只有凭借万众的汗水与赤心,才能在战争的废墟之中,重建昔日的帝国荣光、重唱那一首万里金陵。

……高煦站在海边,看着宁静的苏伊士湾海面,空中飞着水鸟,空气清新。海面上飘着一些运动用的小帆船,一派祥和的景色。

但是他能想象到,当年这里布满的巨大铁舰、以及一排排的炮口,黑烟笼罩在空中,仿若乌云。一向保守而谦和的明国人,在这里用血与火、生命的代价,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与地位。因为受历史的局限性,一些战争也许没有对错、甚至是邪恶的,但是不与狼共舞,又如何能在乱世中安身立命?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广阔世界

如今的东港要塞早已废弃,现代化的驻军、不再需要这样的工事了。它历经沧桑岁月之后,保存了下来,成为了一个比较冷门的景点。

掩体上昔日的弹坑斑驳,甚至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门要塞炮、也成为了这里的必看展览品。高煦抚摸着墙壁上坑坑洼洼的痕迹,在导游的带引上,沿着一道狭窄的人行石梯,爬上了要塞。

游客确实少,同行上来游览的只有另外几个白人。

终于看到了那门要塞炮,尾部的零件早就锈成一团,炮身也变成了棕色,没有了任何金属光泽。但是它的姿态依旧。斜向天空的巨炮炮管,好似在述说着当年的威怒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