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

不擅长阵战的项康依然还是被项梁留下守卫营地和渡口浮桥,保护楚军主力退路,不过与鲁县那一战不同,楚军不但在心理方面处于上风,还又会同了此前被包围而无法参战的楚军偏师,将出战兵力扩大为六万五千余人,所以项梁也没摆上次的乌龟阵,直接布置了一个攻守兼备的方阵。

主动发起进攻的依然还是秦军主力,在章邯的旗号指挥下,秦军两翼包抄,猛攻楚军方阵比较薄弱的两个侧翼,可惜项梁的阵战经验却远在章邯之上,早早就在楚军两翼部署了精锐军队驻守,排列着密集横队,先以弓弩迎头痛击秦军的冲阵之兵,继而又凶狠的挥舞长矛战戟,把迎面冲来的秦军打得抱头鼠窜。

冲不动楚军两翼,章邯只能是改为向楚军的背后下手,派遣车骑步兵混合编制的军队迂回到楚军背后,同时正面进击,妄图前后夹击楚军的方阵。然而项梁的令旗挥动间,项梁突然带着楚军骑兵从阵中杀出,猛冲秦军向楚军背后迂回的军队,并且力战击溃了秦军的混合军队,取得守功。

接下来的战斗,得到项燕亲传的项梁用千军万马当面给章邯上了一堂军事课,在项梁的令旗指挥下,楚军将士或是有条不紊的迅速变阵,或是主动出击,把不断冲来秦军杀得连连后退,临阵指挥让章邯眼花缭乱,自叹弗如,又在激战中整体变阵,把楚军方阵逐渐变换为容易集中力量作战的数阵,并且正面推进,直接向着秦军战阵杀来。

为了达成诱敌目的,也为了尽力争取胜利,章邯并没有故意放弃努力,面对着缓缓推进而来的楚军数阵,章邯不断的调兵遣将,加强正面防御,还一度分兵去奔袭楚军渡口,妄图切断楚军退路动摇楚军军心。但是很可惜,秦军的奇袭队却被严整以待的项康所部正面击溃,徒劳无功,同时楚军的密集数阵也象泰山压顶一样,把秦军压得难以喘气。

下午接近酉时,和历史上一样,章邯麾下的秦军主力终于还是挡不住项梁军的正面进攻,中军正面直接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楚军将士乘机杀入阵中,无须项梁指挥就直接变化为锥形阵,秦军中军大乱,纷纷向两翼散开躲避楚军锋芒,章邯见势已极,也只好赶紧下令鸣金,抢在楚军彻底把秦军正面切开前收兵回营,项梁乘机挥军追杀,斩获极大,秦军大败,被迫逃回营中守营,付出了相当不小的代价,也靠着留守营地的军队掩护,这才好不容易把主力撤回营中。

再次获胜后的楚军又一次欢声雷动,项梁更是喜形于色,还用马鞭指着秦军营地大笑道:“章邯小儿,斗智你斗不过我军,斗阵你更加斗不过我军,老夫倒要看看,你这次还能玩出什么样的花样?”

大笑过后,乘着天色还没有全黑,项梁又立即下令收兵,道:“鸣金,收兵回营,等明天再来找章邯小儿算账,这一次,绝对不能让这个匹夫再溜了!”

第一百六十二章 因祸得福

项梁没能再捞到与秦军主力决战的机会,因为范阳大战结束的第二天,秦军主力就果断放弃了营地和城池大步西进,走县道直往甄城撤退。

项康也因此在楚军营中第一次尝到了被孤立的滋味,考虑到楚军主力已经过于远离淮泗根基,运粮道路漫长,用兵一向喜欢谨慎的项康极力建议项梁见好就收,止步于范阳一线,优先夺取范阳周边还被秦军县兵控制的城池,夯实胜利基础静观其变,待秦军主力有了新的动作再后发制人。

只有好兄弟冯仲没有开口反对项康的建议,其他的楚军将领,包括近来与项羽走得很近的刘老三,没有一个人不认为项康的建议过于保守被动,全都认为应该抓住机会穷追猛打,把连战连败的秦军主力彻底歼灭。而项梁本来就决心追击,听了众将的意见后更不迟疑,一点面子都没给项康,马上就决定季布和项庄二将为先锋,全力追击仓促撤退的秦军主力。

建议遭拒的项康闷闷不乐,可是又毫无办法,也只能是乖乖跟着楚军众将抱拳唱诺,而更让项康郁闷的是,因为自己是惟一反对全力追击的人,项梁赏功罚过,竟然让楚军之中单军编制力量最强的项康军负责押送粮草辎重,尾随在楚军主力背后行动,出傻力多操心还基本上没有立功的机会。

不满的情绪也因此悄悄在项康军中蔓延,明面上不说什么,可是到背后时,郑布、丁疾和朱鸡石等将无不抱怨项梁大材小用,也没有一个不在背后替劳苦功高的项康觉得不值,项康也有所耳闻,但是毫无办法,也只能是强作笑颜,一边努力安抚这些跟随自己多时的少帅军老人,一边尽职尽责的担起运粮任务,不敢流露心中的沮丧,更不敢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

遭到冷落的项康老实运粮的同时,楚军主力却是在追击战中威风八面,从范阳到甄城先后三次追上秦军后队,取得了两胜一平的不错战绩,斩获虽然不多,可是士气却是越打越高,甚至还逼得秦军主力不敢在甄城驻步休息,绕过甄城直接逃往濮阳,楚军主力顺势夺取甄城,继续撵着秦军主力穷追猛打,很快就追击到了东郡的郡治濮阳近郊。

还是在追杀到濮阳城郊时,楚军方面才隐约发现情况不对,此前留守濮阳的秦军竟然已经强迫当地百姓了一道又深又宽的护城深壕,又引来黄河水灌满壕沟,形成一条人工河流,当道拦住了楚军进兵濮阳城下的道路(史实),率先追击的楚军季布、项庄二部兵力比较单薄,没能抓住机会尾随秦军后军冲过人工河,被秦军成功挡在河流对岸,被迫驻步停歇,秦军乘机在人工河对岸抢修各种防御工事,以便在濮阳战场与楚军主力长期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