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第 188 章

林玉婵捏着最新一期的《北华捷报》,冷不丁看到这样一篇短讯,心里一咯噔,不觉停下了翻译的思路。

身边众人催:“苏太太,怎么了?报纸上说什么了?”

林玉婵蹙了眉,一边往下读,一边慢慢译出了内容。

“有洋人记者发现了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商会……他宣称,曾经到访商会,试图了解些具体情况,但是被人赶了出来……剩下的内容大多是质疑,说咱们中国人行事隐秘,不与外界交流,对外国人抱有敌视的态度……这个坏习惯显然被带到了商会……这个排斥外国人的商会,不知会何去何从……总之,语调不太友好。”

她蓦地抬眼,问道:“我不在的时候,可曾有人驱逐外国记者?”

记者吃了闭门羹,以笔为刀,立刻回去写了一篇夹枪带棒的报道,暗示“义兴商会”的排外性质。

这才会有洋商“慕名而来”,在门口指点咒骂,把义兴商会当成了专门排挤外商、恶性竞争的组织。

头疼。。

商会初成立,也制定了基本的行为守则。但那都是几位资深理事凭着经验,照搬下来的传统中国商会制度。暂时没有“如何对待洋人记者”的条款。

一群加盟户和理事也一头雾水:“没有啊。没有外国记者来过啊。”

林玉婵更疑惑。难道是有人造谣?

虽然她心里有准备,这个中国人的商会迟早进入洋人的视野。但万没想到,竟然是以这种方式,而且这么快。

但没办法,苏敏官是老板兼大哥,平日里也会摆摆架子,,作为茶房也不敢进去打扰,只能在外头傻呆着,听着里头欢声笑语。

难道是专门派人去外地考察,带回来的消息?那成本也太高了吧?

她读到最后,看到了这篇报道的署名,胸中一口老血。

e.c.班内特。

林玉婵哭笑不得,站起身,严肃问:“这里可曾来过洋人女子?”

她这么一说,有几个人当即恍然大悟。

“对!那日我们几个丝绸商在此小聚,有个洋闺女非要进来看,说的洋文我们也听不太懂。但商会有规定嘛,里头的情报都要保密,不能随便让人进不是?我们就好说歹说,把那洋闺女请走了。她生气也没用,不许看就是不许看!——你说这洋人也真是闲,什么都要凑一鼻子,也不知自己讨人嫌。当咱们中国人是任人参观的猴儿啊!

“就是那个义兴商会!”康普顿小姐撂下点心,气鼓鼓地对林玉婵抱怨,“上周我来喝茶的时候,你不在,保罗陪我们聊了一会儿,说到这个新成立的中国人商会,说得天花乱坠,很厉害的样子。我就慕名过去采访。我发誓我并没有带着偏见,实在是他们态度太差……”

好说歹说,连哄带骗,林玉婵总算弄清楚,康普顿小姐为什么会写出一篇敌意浓浓的报道。

第二次华商集会,林玉婵根据大家的反馈,决定每周一次,,增加读报翻译活动。《北华捷报》上不少关于船运和商务的信息,还有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前沿报道,对做外贸生意的商铺来说,都是很珍贵的情报。

从常保罗口中听到了独家信源,立志做英国第一位女记者的康普顿小姐肯定不会放过这个选题。

于是几天之前,她带好纸笔,来到义兴商会打算了解一下情况。当时林玉婵不在,几个丝绸商人正在里面小聚。看到一个洋闺女来访,呜哩哇啦说着洋文,都没带通译,谁也听不懂,当然不能让她随便进,几句斥责,给赶出来了。

在康普顿小姐看来,,她都表明记者身份了,也承诺会客观公正地撰写新闻报道,料得这些中国人会马上把她请进去。谁知大门拍脸,不到一分钟就被赶回大街上,这气能顺吗。

她想,肯定是这商会有鬼!

于是,先入为主地形成了“商会排外、蛮横无理”的印象。这就写了一封以批评为基调的稿件,揣测这个商会对外国人充满敌意,说不定天天聚在一起研究怎么算计洋商。

“露娜,”康普顿小姐最后义愤填膺地总结道,“跟你相处久了,我都快忘记普通中国人对我们外国人有多大的敌意。我努力地摆着一副笑脸和他们打交道,可他们依然排斥我、歧视我……”

林玉婵愁得敲脑门。这大小姐真是个标准的傻老外。

还歧视?谁敢歧视她啊?

要不是跟康普顿小姐也认识一年多,知道她本性不坏,林玉婵真懒得跟她再废话。

况且,涉及到商会的名声,她今天必须澄清误会。

“打住。亲爱的小姐,”林玉婵趁着添茶叶,截断她的话,“这里面绝对有误会。你遇到的那些商会的人,他们可能根本听不懂英语……”

她也不矫饰,实事求是地承认,商会里的这些小生意人,英语超级烂,有时候还会不懂装懂,以至于让你误会,以为在和他们顺畅交流,其实他们只会yes和no。

“而且商会内部有保密协议,不许外人进去参观。我相信他们也对你解释过,但你听不……不是,是他们英语太差,说不清楚。不过,我碰巧也是商会成员,我现在就可以给你介绍一下。”

林玉婵微笑:“我当然很想请你另写一篇文章,推翻你之前那一篇,将我们的商会大大吹捧一番。但凭空杜撰,有违记者的职业修养。所以我不会要求你做这样的事。不如……嗯,不如找个日子,我正式请你参观商会内部,让你看看还有什么其他可写的。”

------------------------------

一周后,义兴商会迎来一位奇怪的客人。

例行的情报分享刚刚结束。黑板擦得干净,门房正在清理地上的茶渍。

十几位不同行业的友商还留在会馆大堂,讨论着各种新鲜出炉的讯息。

这时候门口一亮,进来一个西洋淑女!

她披着毛皮坎肩、戴着蕾丝手套,鼓鼓的裙摆曳地,睁着好奇的褐色眼睛,看看墙上供的神位,又看看大堂里的一群中国人。

友商们都跟洋人打过交道,但见到的都是洋人男子。西方番妇的尊容,很多人还是第一次见。。

五六个人当即屁股着火,跳了起来,不知该以什么姿势迎接。

林玉婵立刻介绍:“这是我的朋友康小姐。今日受我邀请,来参观一下咱们商会。”

关门的一瞬间,忽然看到,街上似乎站着几个人,朝着商会大门注目凝视,那直勾勾的神态让她心里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