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两相对比

所以结论依旧如此,祝守一还是觉得《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比起来,很多地方的确略微简略了一些,有些地方语焉不详,至于bug在之前的更新里也提到了一些。今天更新一下封神大战的第一个高潮——“十绝阵”。

为什么说它是第一个高潮呢?因为在“十绝阵”之前,十二金仙并没有太过干预封神大战,即便是碰上魔家四将也不过是派个杨戬和黄天化就解决了。但是“十绝阵”不仅惊动了十二金仙,更是燃灯道人亲自莅临指挥作战,南极仙翁、陆压道人打了波辅助,度厄真人也借了定风珠表示支持。

很多人都喜欢品读“十绝阵”,网上也有很多人都在分析十绝阵的战力,可见大家都对这一部分非常感兴趣。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十绝阵”有它的亮点,但也有它的缺点。

破阵流程是个很大的槽点,十绝阵基本是本着一阵死俩这样的设定来的,先死一个炮灰,再死一个阵主。有人在讨论为什么非要死一个炮灰才破阵,而不是十二金仙直接去破阵,在这里我不谈这个问题,而是去分析这样的设定存在的一个问题。

我们先看一下去十绝阵送死的有哪些人,这些人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一、刚入门的新手仙人

玉虚宫门人邓华——死于天绝阵、玉虚宫门人萧臻——死于金光阵、武夷山散人乔坤——死于化血阵、武夷山散人曹宝——死于红水阵

二、凡人

韩毒龙——死于地烈阵、薛恶虎——死于寒冰阵(这俩虽然是道行天尊的弟子,但姑且算作是凡人吧)方弼——死于风吼阵、方相——死于落魂阵

比较特殊的是烈焰阵和红砂阵,陆压道人没用炮灰直接破烈焰阵,红砂阵死的武王最后也救活了。

十绝阵的败笔不仅仅在于作者写的像流水线作业,套路完全一样,更是破阵的设定令人感觉无法理解。如果举个栗子来说,就像是你拿着1级的小火猴去打45级的提亚斯,小火猴被秒杀后你又换100级的雷伊秒杀了提亚斯,出战双方实力相差过大,让人看起来自然索然无味。

正所谓棋逢对手才让人想知道鹿死谁手,实力悬殊则高下立见,又有什么意思呢?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封神演义》的时候,看到文殊广法天尊进了天绝阵,就已经预料到秦完必凉。

谷如果作者能先让杨戬、哪吒之流的先去十绝阵和十天君斗一斗肯定比这些炮灰去送死看着过瘾。我觉得炮灰们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应该也就是让大家看看,十绝阵的杀人方式和十天君在介绍的时候说的一模一样,没有瞎吹牛吧。

不过也有人说是让他们先进去试试,好给十二金仙探明情况,做好破阵的准备。但我估计这个得取决于外面的人能不能看到里面的情况,我认为外面的人是看不到阵内状况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天尊赶到“天绝阵”门首,见里风飒飒寒雾,萧萧悲风,也自迟疑不敢擅入。

虽然天绝阵是有寒雾遮挡,但其他九阵应该也差不多都被遮住了,不然外面的人飞在天上开个上帝视角就看到里面的情况了,也的确太拉智商。而且天尊也是迟疑不敢擅自闯入,如果他真能通过刚才死的炮灰探明虚实,早就把庆云、金灯、莲花之类的变出来杀进去完事了。

之前也看过有的人在杠十二金仙都是开了庆云、金灯、莲花、神光这样的护甲才进去是有备而来,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就跟打游戏下副本一样,你肯定是要把能带的最好的防具、武器带上,总不能一身新手村装备就莽撞乱冲吧。

其实也有人说古人的想象力有限,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过去。

祝守一认可这种说法。

但是,既然你知道这是短板你可以选择规避,就像你明明篮球打的不好,你可以选择不露弱点,而不是反复秀球技。

吴承恩没有写这么多花里胡哨的法宝,他着重于塑造丰富这个人物的本身形象,这也是四大名著的通性,随便拿出一个角色都很值得剖析他的人物形象。就像我提到的白骨精,她没有一身法宝,没有通天手段,他只会用障眼法骗人,但这个角色深入人心,就成功了。

或者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或者是“凤辣子”王熙凤。

《封神演义》法宝多,人多,但大部分都像演串场戏的,昙花一现就没了。

你为什么能记住邓九公,因为他的名字反复出现了你就记住了,为什么你记不住陈九公,因为他跟着赵公明打完酱油就死了。如果把他俩的角色换过来,你必然忘了邓九公,记住了陈九公。

《西游记》会让你觉得唐僧就是唐僧,老鼠精就是老鼠精,《封神演义》会让你觉得老鼠精可以是黑熊精,白骨精可以是蝎子精。

《西游记》会让你觉得神仙能成为神仙,有大本领,都来之不易,孙悟空也是在菩提祖师门下苦修,了悟三下戒尺的含义才能学独门秘术的。

《封神演义》给我的感觉则是,你和神仙仅仅只是差了一件神奇的法宝。仙人也会暴怒,也会生气,也会有私心,也会有小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