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配不配?

同样的方法:

二心指的是谁?

搅乱对应的是什么?

大乾坤指的是什么?

一体指的是谁?

真寂灭究竟是什么?

这次祝守一不直接给出答案,毕竟这当中的问题也是了解西游的过程。

第三遍,看诗词。祝守一觉得很多朋友看西游记的时候,对于其中的诗词都会跳过。

诚然,西游记这本书,你不读诗词完全不影响理解剧情。

可是一旦你多个心眼看了一眼其中的某首诗,就打开了新世纪的大门。

《西游记》这本书,几乎每一回开头和结尾都喜欢放上两首诗。比方说开头,通常给你来一个“诗曰”然后结尾的时候喜欢来一个“有诗为证”。你在看完这一回故事之前,会觉得这些诗屁用没有,但你看完整回故事之后,再回去读一遍这些诗,就会明白:哦,原来吴承恩要讲的是这么个东西!

第四遍,思考-求证

书中有一些很特殊的段落,通常是唐僧和孙悟空的对话。

比方说师徒几个人安安稳稳走到个地方,唐僧发了句牢骚,孙悟空就会向唐僧问这样一句话“你是不是把《心经》忘了?”然后孙悟空就会和唐僧进行一段关于佛学的讨论。

类似桥段在书中出现了大概四五次,建议大家有机会都去查来看一看。在这类桥段中孙悟空所说的东西,是《西游记》最精华的部分之一。

其实祝守一觉得,好多人对古典只是爱好,接触的的东西也只是肤浅的口水解读,并不关注相关的学术知识背景。所以,常常出现把文学专业入门级接触的材料视若珍宝,以为发现了《西游记》的什么玄机、隐语。

其实,每年文学专业发表有关这些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你随便想到的东西,不好意思,基本都被人不知道研究了多少遍了。而且,掌握的材料要更丰富,阐释得要更透彻。所以起码要对这些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知道前人对它们是怎么解读的,目前学界对它认识到了什么程度等等。靠着倒腾好几手的网络段子是会漏洞百出的。

1成书年代早,江湖地位高。

去翻《中国通俗书目》,抑或是《中国通俗总目提要》,你就能清晰看到《西游记》崇高的江湖位置,除了宋元话本那些粗略的故事,章回的天下就是《三国》《水浒》《西游》打下来的。即便是不承认作者为吴承恩的人,也大致认定《西游记》成书在明嘉靖年间,具体比较复杂,但这是公论,它比“嘉靖间大名士”所作的《金瓶梅》还要稍早的。

而当时这种章回体制的书籍寥寥无几,多是仿《三国》的《列国志传》一类,因此,《西游记》的“古”是它今后无论如何不会被人矮视的入门条件。

华夏古代文学有个特点,新文体、新文类一出世大多都是经典,越往后越走下坡路,诗的体系过于庞大不论,像是词,元明清人再也没写出过五代词宋词那样的水平;像是文言,唐传奇一出世便是典范,直到将近一千年后的蒲松龄那才勉强算是媲美一下。神魔也是一样,《西游记》不跟别的类型作品比,就它之后出现的什么《封神演义》《四游记》其余的三部,清朝的什么《绿野仙踪》等等,比起《西游记》来也简直是粗鄙不堪了。同时他还有《西游补》《西游后记》这样的续书,你见过有给《封神榜》写续书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