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搞不了

看过几眼的书就相当于两个不熟的人见面打打招呼,开开玩笑。关系根本没到找人帮忙办事情的程度。

完整看过一遍的书才相当于两个人初识了,根本谈不上深入了解。

只有反复读过数年的书,而且是时间跨度很长的一遍遍地读才算是彼此深知的多年老友。

试问这种读书方式现在有几人能做到?

所以你如果完全按照《西游记》原著拍摄将会有一大批人不认可,因为跟他们过往认知《西游记》差异太大。然而这些不认同你的人可能连原著都没翻过,他斩钉截铁、义愤填膺反对的依据可能仅仅只是自己小时候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或者浏览贴吧的时候看到别人说的一两句话。这背后的理由可能十分可笑,但是有的人就是敢用根本站不住脚的理由当做他理直气壮的勇气!你说气不气。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前期宣传的时候尽快占领学术高地,让大家觉得,反对你就等于没看过原著,批评你就等于没文化。适当的采用“皇帝新衣”式的洗脑方式。然后再在电视画面的转场或者不容易让别人理解的地方加一些原著原文,这样会显得很有说服力。

估计电视播出后弹幕就会一片“哇,好棒,这就是我看过的原著”,“哇,激动,很尊重原著,感恩”,其实发这两条的朋友压根就没看过原著,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被前期宣传洗脑了,毕竟没人愿意被人说没文化嘛。

第三,你的认知已经被严重“污染”。有朋友看到上面第二条的后半段一定难以接受:怎么可以这样呢?咱们是正义的一方,是对的,他们通通都是错的。作为正义的一方就应该跟他们硬扛!爱看看,不爱看滚!

……

其实适当用些小技巧把事办成才是最重要的,兵不厌诈嘛!如果受众都是吃瓜群众那还好说,最难办的就是那些了解一点西游的人。因为他们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已经被错误的观念“污染”了,被带跑偏了。你想让他们相信自己这些年脑海中对西游的认知都是错的,这太难了。

加之在此之前的各种西游电视剧形象和剧情已经在人们脑海中定型了。想让他们接受你甚至接受原著太难。

所以这个很重要。

谷第四点,也就是名著跟传播度不成正比。

祝守一发现一个现象,现如今关于《西游记》阴谋论的解读真的越来越多。而阴谋论的东西似乎天生地带有传播性,就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这些书往往打着“解密”的噱头吸引人看。

说实话祝守一也爱看关于西游记阴谋论的解读,我看过的阴谋论至今不下十种了。但是好在我从一开始读的是原著,已经有了“抗体”,所以游走于各种烈性传播源之间不会被传染。那些没有“抗体”的小伙伴就没这么幸运喽,被某种阴谋论“病毒”传染之后人基本上就跟僵尸一般,六亲不认,脾气暴躁,见谁咬谁,唯一不咬的就是携带同样病毒的同类。

阴谋论传播力度很大,但是很抱歉,名著天生高冷。传播性不是名著的特征,如果完全按照西游记拍摄,你要考虑用户粘度。恐怕观众看到一半就会弃剧。

最好的拍摄手法就是把故事重新编辑一下,在保证原著内容的情况下让故事充满可看性。比如营造悬念,画面宏大等等吸引大家去看。

那么祝守一这里说句题外话:

为什么阴谋论会盯上西游记,并且乐此不疲。祝守一大概总结为以下几点:

1、《西游记》主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说句不怕大家笑话的话,祝守一读了这些年《西游记》始终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表达啥,也无法给这本书做一个概括,更不敢妄言这本书的主旨。

不仅仅是祝守一,即便是“居庙堂之上”的学界对于《西游记》究竟写的是啥都没有统治性的定论。

有的说是权利斗争,也就是通过佛道相争映射时局。

可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天庭同时容许存在各种派系的人。太白金星是道教人士,受玉帝信任,但是他分明对取经团队帮助很大。

取经团队出现困难后,佛道都会帮忙,如果是权利斗争,道派完全可以袖手旁观,实际并没有,并没有冰火不容的情况,至少明面上没有,所以这个说法不咋成立。

有人说《西游记》是内丹修炼秘法。西游团队取经的过程就是人体修炼内丹时的不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