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过程

“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僧在水陆法会之末向唐王请愿要去西天取经“保江山永固”,这一番话大义凛然,实为英雄豪杰之举,但是却另有蹊径:因为当时水陆法会是三藏法师主持主讲,三藏本是绝对的主角,但是谁知观音菩萨却说“度不得亡者升天”,这不是啪啪打脸吗?而且观音菩萨临走留下了一“颂子”盛请取经之人,若是此时其他僧侣强取的这个名额,那三藏法师以后怎么在大唐的佛家地界上继续存在呢。

所以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之下,唐僧实际上是被道德绑架了,自己虽有取经之意愿,但却恐取经之艰难险阻,虽是自己答应,却有后怕之举,待其回到了寺院,将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

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心里话就是实际上是不得已,架的那个台子上必须,不接也得接了。但是此行西去,自己手无寸铁,缚鸡无力,何以得道?此时唐三藏的心态也是忐忑不安,一个凡人够做出如此撼动三界之举,已是非英雄豪杰莫属,至少说明唐三藏经过了十世洗礼,终于具备了取经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信仰,可以委以重任了。

三、半路不到信心动摇西天不到疑心丛生

随着取经路上的颠簸流离,即便是圣僧取经的信念也在不断消耗,在表现出来就是不断的抱怨,第十五回:

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

看到自己马匹被吃了就嗷嗷大哭,悟空也是气的直叫师父“脓包”,悟空这样的硬汉遇到了这样小媳妇似的师傅也是别样的折磨,然而悟空不知的是,这只是唐三藏小媳妇心态的刚刚开始,第三十六回:

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

走了四五年,唐僧就已将开始不耐烦了,其实此时西天取经路程才走了不到三分之一,你以为这就完了,不,还有。

这些抱怨我们应该联系起来看,刚开始取经抱怨因不知未来险境如何,但随着取经推进对悟空等人武力护驾能力的深入了解,不应有虑;取经中段思乡心切,西天难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孤苦难眠,也是应有之义;但是进入天竺国境内,已是咫尺西天,常人早已按捺不住,为何反而如此抱怨忿恨?

其原因在于唐僧反思此次西天取经的深刻意义何在,越是反思越迷惘,越是细思越是极恐。其深层次的核心在于唐僧已经逐渐认识到自己此行并非如自己预想那般超度冤魂,保江山永固的伟大,反倒是自己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佛家高层所利用,普度众生反倒是一个小目标,由此三藏开始质疑佛祖的动机,表现出来就是临到取经完成只是反倒犹豫不决。需要说明的是这样反差不是恍然大悟,而是由取经路上的一桩桩一件件挫败的量变累积而引起的质变爆发。

四、妖魔易除嫌隙难合磨难终过叛心重生

佛家推动取经主要目的在于扫清西牛贺洲的佛家障碍,确保该洲遍地寺庙,供奉香火,但是代价却是沉重且隐秘的,就是唐僧这位虔诚善良的金蝉子信逐渐认清如来的真面目而和如来离心离德,也代表着佛家形象在《西游记》中逐渐黑化,这个过程从第三十六回乌鸡国青狮精窃国开始,通天河金鱼精食童,金鼻白毛老鼠娶亲,金平府凡僧“中华地托生”,寇员外死而复生到最后阿傩、迦叶索贿传白经结束,佛家暴露了自己“假传经真扩张”的本质后,引起了师徒四人特别是唐僧反感,最终在取经归来向唐王合盘托出。

按道理,唐王先问“经数”后问来路,回答也应是先说三十五部经书,再答其中曲折,但是唐僧不,直接第一时间就将“我等知二尊者需索人事,佛祖明知,只得将钦赐紫金钵盂送他,方传了有字真经”告知李世民。问题是唐僧为什么这么做?其目的主要有二:第一,间接向唐王李世民表达对佛祖的不满,我辛辛苦苦九九八十一难,十四一年马不停蹄取得真经,而佛祖却以无字经相待,甚至索要贿赂,实在是令人不齿。但是唐僧身为佛门弟子,不能直接讽刺佛家之虚伪,腹黑之事也只能旁敲侧击;第二在于向唐王李世民明示,佛家扩张其背后绝不是传说当中普度众生解救枉死亡魂的这班般正义凛然,唐王如果大力推行佛家,日后必受制于其牵制,特提醒唐王注意。这以上两点也是为什么佛祖不等三藏讲解经书就急召师徒四人回灵山的原因,生怕说给唐王,使得佛家在大唐的声誉受损,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时唐僧已经和如来离心离德,第一时间就将索贿一事捅了出去。

但是我们看看唐王李世民是怎么做的:

太宗更喜,教:“光禄寺设宴,开东阁酬谢。”

唐王李世民直接无视,转而换了一个话题:咱们吃饭去吧。真的李世民是无动于衷嘛?恰恰相反,唐王弑兄长夺父位,大风大浪见多了,唐僧这点心思他怎会看不出来?其故意撇开问题就等于暗示了“朕知道了”,这么敏感的内幕怎能搞的天下皆知,既然引狼入室了,那还得举重若轻,从长计议才是。成佛之后的旃檀功德佛不站在佛家的立场上说话,反倒是善意提醒唐王,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从这个角度讲,金蝉子才是青出蓝而胜于蓝,真正领悟佛家的奥义真言之人。

很多人说唐僧不行,这里祝守一要辩驳一下了。

且看如来找取经人的标准:

善信,即对佛法虔诚信仰。

这点唐僧其实做到了,尽管他在还是金禅子的时候,略微有点不那么虔诚。

因为无心听佛经才会被贬下凡间,重新进行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