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三章 个中微妙的地方

宝象国国王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国王,虽然国家也算强盛,但其执政能力和威信有很大问题。

事实上百花羞公主还是很了解自己的父王的:

“我父王不是马挣力战的江山,他本是祖宗遗留的社稷。自幼儿是太子登基,城门也不曾远出……”

一个城门都没出过的人,怎么体恤民情?而且明明提前有了心理准备,但见到唐僧变成了虎,还能吓得魂飞魄散,这国王怎么跟李世民比?

其实宝象国国王还算有自知之明,等到后面的乌鸡国,就一言难尽了:

乌鸡国国王最大的问题,就是刚愎自用,太自以为是,文殊菩萨不过是变成个没落和尚。就算是他话多,确实讨人厌,赶走了便是,为什么非要把人家浸在水中三天三夜呢?

人家李世民就不这样,观音菩萨也是变成一个狂妄的和尚,明知道大唐的人不怎么信佛,还以那么贵的价格卖袈裟和锡杖,连过路的和尚都讽刺她:

“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

人家李世民就不这样,却能礼遇遇到的和尚,而且他的这种性格,朝中的大臣都知道:

“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无不奉行。”

事实上,等到丞相拉着观音菩萨变化的这两个和尚进宫后,李世民真的是大喜,亲切地跟她交谈,询问这两件宝物。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乌鸡国明明离大唐很近,但是他们对大唐的了解却非常薄弱,甚至不如后面的几个国家。

比如唐僧碰到了乌鸡国王子,唐僧说我们有宝贝,乌鸡国王子就是一脸鄙视的样子:

“你那东土虽是中原,其穷无比,有甚宝贝,你说来我听。”

当然,这里面也有如来佛祖刻意宣传的成分在里面,毕竟西牛贺洲才是人人固寿,不贪不杀嘛。

后面的车迟国跟乌鸡国犯了同样的毛病,国内人才凋零啊,自己培养不出像样点的人才,国王又无能。于是只能信任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道士,还委以重任,甚至于自己被道士推井里了,身边竟然没人看到!

谷唏

好歹乌鸡国国王后来醒悟了,求助唐僧,还培养了太子,最终除掉了妖魔。车迟国就有点惨了,国内没人才,三位大仙被孙悟空坑死了后,国王很无助:

“却说那国王倚着龙床,泪如泉涌,只哭到天晚不住。”

等到了女儿国这里,亲大唐的迹象就非常明显了,听说唐僧还是御弟,不仅礼遇有加,连国王都要嫁给他。

当然,女儿国毕竟全都是女人,自己实力太弱,就想抱个大腿,毕竟总是给国王同样昏庸的祭赛国进贡,心里不甘。

可惜,好事被蝎子精搅和了……

祭赛国国王也非常昏庸,他甚至都不知道其他国家为什么给自己进贡?

当时唐僧其实也有这个疑问,难道祭赛国国王贤明,文武百官又贤良,甚至比大唐都好?

“既拜为上邦,想是你这国王有道,文武贤良。”

当然不是啊,周边四国之所以给祭赛国进贡,并非是怕他发兵征讨,而是因为他这个国家有佛宝舍利会发光。

但很明显,祭赛国国王很昏庸,他并不知道金光寺为什么会发光,不然他也不会在舍利子丢了后,不去找失物,却以为是上天在怪罪:

“众公卿奏上国王,不知天公甚事见责。当时延请道士打醮,和尚看经,答天谢地。”

道士打个醮,和尚看个经,那佛宝舍利就能回来,未免太天真了吧?

等到后来国王竟然要发兵征讨四国,被众臣劝住后,才明白原来是舍利子丢了,随后书中评价他就是昏君:

“这两年外国不来朝贡,我王欲要征伐……昏君更不察理。”

朱紫国更惨,偌大个国家,竟然连个像样点的大夫都找不到。国王不过是惊吓过度,并非什么相思病,而是不消化,毕竟当年被噎了一块糯米饭在嗓子里,后来吃了孙悟空用马尿配的泻药,就好了:

“不多时,腹中作响……有两个妃子,将净桶捡看,说不尽那秽污痰涎,内有糯米饭块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