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她或许能够理解“我们必须相爱,否则死亡”,却并不能更细微地将“否则”与“然后”的区别表现出来。

剧本中所聚焦的“爱与死”,从“美”这个概念诞生之初,便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纵观文艺的发展史,艺术大多于痛苦中产生,而苦难也是艺术家的养料。

如果她想要真正地了解所谓 “艺术家的爱恋”,那就无可避免地需要知道对方的经历与过往。

不熟悉的人会造成冒犯,而对于关系亲近的人,她也并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对方回忆起那些并不美好的往事。

这也是她没有第一时间就选择去联系藤原梦晴的原因。

工藤有希子常常会觉得,这个女孩或许生来就是为了追寻爱与美,但又在极其年幼的时候就为此所伤。

类似于此的矛盾贯穿于她短暂的十几年生命中,她虽不需要主动靠痛苦来获得灵感,却会像磁石一般吸引这些事情环绕于她的四周。

优作曾经提醒过她,藤原梦晴非常“危险”。

不仅仅因为她的身边会有潜在的危机,更重要的其实是她本身便会不自觉地往艺术的“本源”靠近。

正如同现在,她迟疑着是否要向藤原梦晴寻求帮助。

她一定会得到答案,工藤有希子有这样的预感。

但无论她是有心还是无意,藤原梦晴都必然会因此受到伤害,这虽是少女求仁得仁的结果,她却并不愿意成为那个注定的诱因。

工藤有希子思索了片刻,最终还是将手机放回了口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