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页

王总管:“???”

“十五公主其实挺聪明的。”王总管斟酌的回答。

苏清之嗤笑一声:“是啊,是挺聪明的,可惜聪明全用在怎么吃好上面了。”

堂堂的皇家格格,写家书都是三句离不开一句吃的,通篇书信读下来,只一个意思:皇帝哥哥,我想你御膳房的厨子,能不能选个会做江南菜的厨子‘快递’来承德避暑山庄。

瞧瞧,这是什么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在承德避暑山庄随阿玛额娘住了三年多,过的日子都是吃了这顿没下顿。

“老王,御膳房可有江南来的厨子?”到底是亲哥,虽然对伊尔哈嫌弃满满,苏清之还是决定满足她索要厨子的心愿,转而你问王总管。

王总管恭恭敬敬的回答:“回禀万岁爷,好让万岁爷知晓,御膳房的厨子天南地北都有,却没有擅长做西湖醋鱼的厨子。”

大清官场后宫制度,都是继承的大明,包括紫禁城已经李自成当初攻打进北京城幸存下来的宫娥、太监,都一并儿接收了。还很仁慈的编入了包衣籍。

太监还好,都是无根之人,可宫娥,按照二十五岁出宫另择婚嫁的规矩,成了包衣,就只能在包衣籍范围择婚,生下的子女,则世世代代以包衣奴才的身份服饰爱新觉罗一氏。

并不是说这种规章制度不好,事实上包衣可比一般的旗人过得好多了。像八旗选秀,三年大选是指在满蒙汉军旗中挑选秀女,意在挑选嫔妃和给王孙贵族赐婚。

而一年一次的小选,主要指的是包衣籍秀女。他们中大多都是调拨到各宫各殿,做伺候嫔妃的工作。少数的幸运儿,会一开始被挑去伺候嫔妃。

像康熙的纯裕勤妃陈氏、熙嫔陈氏、端嫔董氏、静嫔石氏、襄嫔高氏、穆嫔陈氏、安嫔李氏、敬嫔王佳氏以及生下雍正帝的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敏妃章佳氏,哪位不是包衣籍秀女出生?

母凭子贵,其实是个笑话。

像苏清之,完完全全就是子凭母贵,海兰珠是皇太极的心头宝,作为皇太极、海兰珠爱情结晶的苏清之,当然就是皇太极心目中的最佳继承人。所以啊,生母的身份重要也不重要,可以母凭子贵,更可以子凭母贵。

王总管入的镶黄旗包衣,收了两个养女,冠以王姓,听说大的女儿明年就十一了,准备派往慈宁宫伺候。倒是没准备送来养心殿,算是了解依苏清之的心性,不会吃窝边草。

都是伺候人的工作,倒不如去慈宁宫当个三等的宫女,等满了二十再说出宫另择婚配,或者等到了年岁请苏清之指婚。好歹是苏清之身边用惯了的老人,只要开口请求,不过分的话,苏清之会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