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页

有时候,在城里到处都风起云涌的时候,下乡插队当知青,无疑是能选择的最好出路。

回到村子,由于天已经黑了,不好安排住所,所以苏清之一行五人,是分别借住在村长以及村支书家里。等到了第二天,才开始安排住所。

村干部们既倾向于让苏清之一行五人按照惯例,借住村民家,又倾向于选择以前的房舍稍微修葺当做知青院提供给知青们居住。

“以后会有更多的知青来咱桑丘子村插队,一直借住村民家也不是办法。”

第133章 第12个故事!

“是这个理。”

“什么这个理, 那个理的。”二大队队长嚷嚷开来。“不是有处废弃的荒宅吗,那地方宽敞,可以整理出来当做知青院给知青们住。”

“那地方”村长猛吸一大口旱烟, 有点迟疑的道:“那地方可不怎么安生, 村里人都不怎么去。”

鉴于现在年份特殊,村长的用词十分含蓄, 可懂的人都懂,不就是闹鬼吗, 假的, 村里人瞎传的。就算真的闹鬼, 知青们的火气都挺旺盛, 住在那里刚好可以相克!

“就这么定了。”村支书一锤定音:“这几天, 知青们先分别借宿在我和村长家的, 咱们加班加点,争取早日将知青院修缮完毕。让新老知青都一起搬进去住。”

往年的老知青,虽说只是一年来一两个, 但是好几年下来,也有十几号人。除了最开始下乡, 自觉无望返城的知青, 在当地成家娶妻嫁人外,大部分的老知青都保持单身。

年龄小, 十几岁就下乡的男女知青倒还好,可以在乡亲家里多借住一段时间,可是上了年龄的, 就涉及一个问题, 比如说打算内部消化, 知青和知青谈对象啦什么的, 所以在乡亲家里借住,并不是长久之计。

苏清之可是知道的,只要下乡参与建设的知青,不管家庭成分好与坏,都有补助。相较只能土地刨食的庄稼人,生活肯定要好点点。借住在村民家,时间短了没什么,可是一旦时间长了,少不得会出现矛盾。

有可能的话,当然是住在知青院里,更好一点。

很快,村干部们商量完了翻新‘鬼屋’的事情,并且当天就喊了不少的青壮,开始加紧修葺房舍。‘鬼屋’一开始是青砖绿瓦,标准的过去大宅门四合院。

那时候能住进去的,都是家里有钱的主儿。只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些事,‘鬼屋’的原主人一夜之间全死了,隔不久又传出闹鬼的事儿,哪怕‘鬼屋’占地面积大,村里的人都绕着‘鬼屋’走,时间久了,没有人气在,房舍自然而然就差不多成了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