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琉璃价贵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普通百姓幻想一下也就罢了,压根没想着自己买。那有权有势的不必担心用不上,倒是有钱没权的商户之类,介于能买与不能买之间,少不得叫人去打听。

胤祚说的对,他们对琉璃窗很感兴趣。谁还没为室内昏暗的光线烦恼过呢?从前花钱都解决不了的事,好容易有法子了,花点钱算什么?

他们又不缺钱,挣了银子不就是为了过得舒坦吗?

总之琉璃窗还没走出紫禁城,就在京城乃至大清红火起来,许多富户打听着想买,偏偏无处可买,不由抓耳挠腮。回过头再看自己书房的光线,从前觉得用了透光性极好的纸,光线已经很好了,如今才知道啥也不是!

什么时候才能用琉璃窗啊?

这一等就是三四个月,直到紫禁城主要宫殿都换成了琉璃窗,皇亲重臣该换的也都换了,才开始流入民间。

康熙叫人另建了两个琉璃厂,然而产量依旧有限,偌大的大清富户无数,哪怕琉璃窗定价极高,也根本供不应求。

随后不到一月,琉璃镜子也上市售卖,吸引了无数贵妇、千金挥金如土。

银子流水一样进了国库,康熙心情好,宫里人都觉得这日子越发好过了。

此时已经到了冬天,纳兰性德归国半年,亲眼见着各类技术投入生产研究,他观察了半年,笔记做了好几本,好的坏的心里都有数,便又要回到港口,准备明年春天的第二次出使了。

和上回不同,纳兰性德这回离京堪称声势浩大,除了胤祚和大阿哥,三阿哥也来给他送行,此外还有各种朋友熟人、向往西洋的百姓、纳兰性德的诗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