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事情的两面性了,国家强盛自然是好事,但另一面不就体现出来了吗?

德妃听了这话就比较担心,当初胤祚办军医学院,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战场救人算军功。也就是说如今的学生大部分是冲着军功来的,不是说这么着不好,有想法有野心是好事,这样的人做事更有冲劲儿,也更好驾驭。但若是给他们的利益达不到预期,只怕这些人心里存了怨怼,便是没有,日后军医学院要招生也难了。

她有些迟疑:“你估摸他们能得着些什么?”

胤祚想了想:“要看汗阿玛的意思,但我估摸着能有五六个封官的。”

胤祚早前就和康熙商量过,在太医院中另辟一个衙门,军医立了一定功劳可以授官。在官职的设立上,除了没有院使,其他和太医院一样,就连院判也有左右两个。

相当于给太医院扩容,多加了军医这一部分,日常他们与太医一般为皇室大臣看诊,战时则得根据安排去战场,若是功劳积累足够多,封爵也未必不能。

德妃听了就松了一口气,还当什么也没有呢,能有五六个封官的就不错了。

这可是太医院!

太医院有多难进呢?整个大清那么多学医的,能进太医院的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最拔尖的那一批。据德妃所知,便是那些医药世家,一辈儿里也未必能出一个。但凡谁家有个太医,哪怕只是普通御医,也足够支撑一个家族一代荣耀了,可见太医有多难得。

许多人学一辈子医,削尖了脑袋也未必能进太医院,可这批军医才学了几年?这已经很了不得了,更何况若他们自己争气,日后不说封爵不封爵,哪怕做个院判,那也是四品官员,对于医者来说已经足够荣耀了。

德妃把这个道理说给胤祚听,胤祚笑着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