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页

当年清末放松边禁,闯关东的移民曾这样赞美东北——棒打獐子瓢舀鱼,山鸡飞进饭锅里!这绝对不是夸张,甚至在我在黑龙江的农村,即使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仍能见到这样的景象。

东北的冬天是白色的世界,各种动物找不到吃食,就到人类聚居的地方来。根据老人们的回忆,说那时候抓野鸡根本就不用出院子,山鸡总是围着农民家的院子转,想得到些食物。晚上,这些山鸡为了避免冻死,把头钻到雪堆里,于是农民们便一手拎着条麻袋,一手一只山鸡,扔到麻袋里。黑龙江盛产土豆,就拿山鸡炖土豆吃。

狍子这东西,爱凑活人,人们刚去东北的时候,狍子经常就傻乎乎的凑过来,让人一棒子挥过去就给打死了。所以东北话里面有傻狍子,傻狍子的说法。后来被人杀的多了,狍子也学精了,但是还是好逮的很。大雪过后,人们拎着棒子出门追狍子,狍子腿短,在雪地上蹦来蹦去,一步一陷,追上之后立即打死,拖回家去。

夏天抓鱼,一不用网,二不用钩,拿筐到河里去舀,忙活半天能抓几十斤鱼,根本吃不了,然后挨家挨户送,拜托人家帮他吃鱼。秋天一到,庄稼成熟,农民背着步枪,下地收玉米,野猪、黑熊也下山抢粮,为了保卫这些玉米,很多黑熊命丧枪下。连子宁那舍友的父辈说是他们自幼没少吃熊掌,他爹说也感觉不到什么特别。现在想来很感心疼,为了几百斤玉米,杀了那些动物,真是得不偿失,但当时的人不这样看,那时的政府鼓励猎杀。

东北生态的转折是解放之后的七十年代,一方面,知识青年的到来,加上中苏关系紧张,全民皆兵,先对野生动物来了一场扫荡;再者普遍使用农药,毒死了很多飞禽,于是,飞禽走兽集体迁徙,定居苏联,苏联垮台后入了俄国籍,再不敢踏进国门一步了。

清朝发祥在东北,入主中原之后,长期实行封禁政策,不让汉族迁徙东北,这造成了东北人口少、生态好。晚清时代俄国垂涎东北,为了抵制俄国,清政府鼓励汉族前往东北开发,掀起了闯关东的热潮。在清政府官员的回忆录言道,他们在冬天经常看到农民的院子里放着老虎、黑熊等猎物,东北的冬天是天然的大冰箱,猎物放在院子里,一则冷冻保存,二则放只死老虎,狼就不敢上门捣乱了。

东北南部的辽阳,开发早,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生态环境已经比不上黑龙江了,但是那个时候太子河上还有放鱼鹰的,七十年代之后,河里就仅剩下蝌蚪了。那个丝时代有寄卖商行,随便哪一家墙上都能挂着几十张老虎皮在卖,标价不过六七十元一张。

到了后世的东北尚且如此,更别说现在了。

连子宁当初听他那同学说的时候,也真是半信半疑,现在算是真信了,自从在喜申卫驻扎下来之后,这一个月仓库里面的粮食都没咋动用,都是在野外逮的。别说他们这些官长,就算是普通的士卒,也是顿顿狍子肉,山鸡肉,野鸭肉,各种鱼肉,吃的满嘴流油儿,眼见着一个个身上都是肥膘陡增,胖了不少。松花江和阿速江上还有不少的汉族和野女真的渔民,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有的时候见了明军士卒在岸边巡逻便赶紧跪在地上磕头,然后把打的鲜鱼给送上不少来。

连子宁这些日子净吃的好东西,顿顿都是飞龙,吃的他阳气极盛,邪火儿到处乱窜,无处发泄。

东北的富饶,让连子宁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机会,只要是好好利用,这里养活上千万人只怕都不在话下。

堂上欢声笑语,连子宁心里高兴,很是喝了不少,眼神便有些朦胧,他微微靠在后面的大柱上,眼睛半睁半闭,宛如一头打盹儿的睡狮——东北之地,亦必然是将成为我的腾飞之地!

第三六七章 十卫之规模,武毅军大扩军

林元等人在喜申卫滞留了三天,每一日都是山珍海味的吃着,他们何曾过过这种日子?便都是有些乐不思蜀,不过该走的终究要走,三天之后,都是离开。临行前,连子宁又给他们每个人封了一份礼物送到,并通过林元传达了对林雄奇的善意信号。

和他们一起上路的,还有一份连子宁的奏折。

既然已经被任命为松花江将军了,管辖这么大的地盘儿,连子宁所要操心的事儿,自然也是和以前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