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页

不过民间的反应也是最灵敏的,他们对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所在的那种眷恋,是后世已经习惯了漂泊和移居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在武毅军喜申卫一战大败女真,鼎定了松花江以南的战局之后,那些听到了消息的百姓们便是纷纷的赶了回来,重建家园。

之后连子宁的一系列的政策手段——重新划分耕地、建立完善的统治秩序、免除一年赋税、免费提供粮种农具甚至是耕牛——都使得这里重新恢复了安宁和平静,也开始焕发生机。

再往后,等连子宁平定了松花江将军辖地内部的叛乱,重新畅通了商路之后,来自关内关外的商人们便又重新了回来——商人逐利,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的胆子通常都会变得比较大,更何况武毅军威名赫赫闻达于天下,他们对武毅军也是相当有信心。

经过了一年多的休养生息,镇子上又是重新恢复了繁华,或者说,比以前更加的繁华!

因为镇远府可是完全是一座兵城,里面既没有集市更不会有自己的产出,其中的数十万大军以及数量庞大的后勤人员的吃喝拉撒都是武毅军统一规划解决的。而这几十万人的耗用,乃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明朝史书中写到过,大明洪武末年,每天从南京城中往外运出去的热翔就足足要用上千辆大车来拉。

镇远府虽然达不到这等程度,但是也差之不远了,他们每天所耗用的物资,所产出的垃圾,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物资,自然都是就近采买,而那些脏活累活苦活,武毅军士卒们自然是不会干的,于是又衍生出来无数个就业岗位。武毅军在民间评价甚好,从来没有仗势欺人或者是克扣工饷不给的情况出现,这等口碑之下,自然是都愿意给武毅军干活儿。

距离镇远府不过是三十里的马桥镇,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这里是武毅军进行物资采买的中心,每日都能见到不少穿着武毅军军装的人在此进进出出,向从这里通向武毅军南门的大路上,各种运送物资垃圾的车队更是络绎不绝。甚至武毅军后勤总部还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分支衙门,有专员在此驻守。

而这些时日,更有不少商队闻着玉米成熟之后的气息而来,使得这个镇子变得更加的繁荣——有那么多的大粪肥田,这里的玉米长势也是格外的好。

已经是深夜了,整个镇子已经是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只有有的院子里还透着火光,传来一阵阵的丝竹之声。那是一些颇有些身份商贾请来了戏班子,说不定是在宴客。

镇子最繁华的两条大街的交汇十字处,这里是镇子的中心地带,几乎所有的商铺都坐落在此处。

在这个十字街口的西北角,是一溜儿十来间极大的铺面,这会儿已经是晚上了,都上了门板,在上头挂了四个大大的黑底儿金字儿的匾额,借着挂着的八个大红灯笼透出来的光芒从左往右看,分别是王记生药铺,王记医馆,王记山货店,王记布庄。

很显然,这四家店面都是属于一个姓王的商人的。有这么四家铺子,在这马桥镇上,已经算是一等一的上等人家。

门板看上去已经是有些破旧了,有的地方还裂了口子,显然,没有个十几年的光阴,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而主人显然也没有修补那些裂缝的意思——铺面的对门儿就是武毅军后勤总部在此地的分支衙门,有不少军兵驻守,哪个宵小敢在武毅军眼皮子底下张狂?

整个马桥镇上的人都知道,这些店面,都是王大官人的,王大官人乃是镇子上的名人,若是那些老人儿们,还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王大官人今年才是不惑之年,本是关内河北保定府的人,十五年前就来到此地经商做买卖,一开始不过是个独脚商人,走街串巷的贩卖些稀罕物赚些辛苦钱,后来他的生意一步步的做大,镇子上的人对他的称呼也从小王变成了王大官人。前年闹兵灾的时候,王大官人也逃回关内去了,不过他是第一批回来的商人,而且据说在关内生意也发了财,一回来就开始大兴土木,起了高楼,还把周围的几十户人家都买了下来。扩大宅院。

镇子上的人都在猜测王大官人是不是在做什么违禁生意,因为他家里多了许多家丁奴仆,个个儿都是人高马大的,看上去也颇为的凶悍。不过这年头儿做违禁生意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谁也不会多管闲事,妄生事端。更别说,王大官人和镇子上武毅军衙门的包千户交情甚好,这不,今儿个晚间时候就有人看到,王大官人亲自接着包千户去府中赴宴了。

从王记这几家商铺往南走百来步,是一家不大的店面,这是一家肉店,猪耳朵猪头肉猪下水臊子肉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