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页

第49章

思量半响,终下定决心,向着赵鼎笑道:“此事潼关一战,关系甚大,曲端这人恃才傲物,虽能力出众,统率诸军只怕不能使得大将们全部服气,赵卿,朕竟让你前去前方督师,你意如何?”

赵鼎闻言大喜,哪有犹豫,当即拱手俯身,朗声答道:“做臣子的为王前驱,陛下有命,臣自然愿意前往!”

“好,如此,卿可极早出长安,早些到得潼关,可以早些处置前方军务。”

“是,臣最迟明后天就可起行。”

赵鼎喜出望外,委实难以想象,自己今天顶的皇帝如此难堪,却仍然被委以重任。他转头看向张浚,见对方神情难看,心中更是大乐。

赵桓见他们如此,只得向张浚安抚道:“卿留长安,在朕身边随时顾问,也是极为重要。”

他歉然一笑,又道:“自富平一战后,朕便离卿不得。”

皇帝如此赏识,不管是不是十足真金,张浚心中倒也好受了不少,当下也起身行礼,连连逊谢。

此时气氛轻松,君臣不免闲话几句,赵桓已决意裁减官员数目,以节省国用,此举向来是支持者少,反对者多。

无他,毕竟食俸禄者而闲退无事的冗官极多,而真正愿意食王禄则忠于王事的官员少。

赵桓闲问几句,便知端底。

张浚不欲朝廷生事,也不愿意自己身陷党争,皇帝问及他的态度,便是敷衍了事,只道:“裁撤冗员,祖宗多次行事,都每减而每多,望陛下慎重行事,勿伤士大夫忠忱之心。”

赵桓心中冷笑,知道此人在这件事上,无法成为助力。

当下又问赵鼎意思,赵鼎倒是慷慨,只道:“国朝制度是祖宗制定,原是防止有权臣专擅,以使官、职、差遣各不相同,是故官员数目,远超前朝。而俸禄又极优厚,每年收取的赋税,除了军费,便是官员俸禄。今陛下励精图治,宫室尚且不忍建造,又何苦多养无用之官。不若断然斥退,以省国用,充实兵额,多造甲胄的好。”

见赵桓含笑点头,赵鼎又道:“不过国家养士,也不能太伤尊荣体面,官员多半是一乡之望,若是革退太多,使得天下沸腾,也不是陛下本意,尚乞陛下慎行。”

赵桓心中失望,知道这件事想得到文官集团的助力,难于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