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页

宋太祖篡周立宋后,先是因循在汴粱立都,改为东京。然后时隔不久,便开始寻找合适的替代地点。

若以供给京城禁军和文武百官及皇室的便利来说,东京无疑是最佳的地点。无数河流连接着东京城与江南的联系,粮食和各种城市所需的物品,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运到东京城内。也正因如此,东京城成为中国有史以后,最繁华富足的大都市。

或者在城市规划上东京不如长安,但是在富足程度和辐射周边经济的能力上,宋的东京,远远超过唐的长安。

只是有利便有弊,与当年八水绕长安,有潼关肴谷之险的关中相比,坐落在中原腹地的东京,却在防御上处于极其薄弱的状度。

由南向北也好,由北向南也罢,东京都处于一个极攻难守的况态。自石敬塘献上幽云十六州后,北方的契丹和女真,都可以轻松的自长城沿线南下,由着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攻到黄河岸边,只需渡过黄河,便可以直到东京城下。

这样的形式,对一个国家的首都来说,显然是一种致命的危胁。

因是此故,自宋开国,迁都长安或是洛阳一说,便一直没有停止。

而关中的败落和漕运的庞大代价,却使得迁都越来越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虞允文与姚平仲江南游历至陕西,沿途考虑风土人情,金兵驻防情形,待路过旧都时,虽然姚平仲忍不住抛洒下几滴眼泪,心情极为激荡,两人都有相同的见解,都觉得就算是能在某个阶段击败金兵,然而还都东京,并不是一个上好的选择。

待进入到关中地界,却又是另一番模样。

大地干裂,到处是光秃秃的黄色高山和深谷,因为持续的干旱,大河无水,小河断流,又没有可资利用的水利工程,结果便是大规模的农业减产,甚至绝收。

两人一路行走,虽然看到了各地的防御森严,官府也在尽全力帮助农民,并不是不管不顾,怎奈时代的局限性和积弊已久,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皇帝身在长安,虽然力求节俭,整个陕西的供给,仍然要远超出以往。

如此一来,等若是以全国的力量,往着关中输血。

他们自然不会知道,此次关中大旱,在史书上也有明确的记载,是整个大陆气候变化所致,倒不是年年如此。

待到长安城内时,以姚平仲经验之丰富,虞允文天资之高,自然知道,暂且驻跸长安尚不是问题,若是长此下去,却只是拖疲整个国家的力量,而地利之优却退而其次,并不足以为这一场抗金之战带来胜利。

虞允文尚是年轻,心里想着人能胜天,贪图着关中之利。而姚平仲却是老成也好,保守也罢,心里再也没有迁都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