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页

两人此时虽然是白身,一个却是宋军宿将,一个是少年英杰,只要一个肯出来低头向皇帝求官,一个肯去应试,则必定前途无量。

临安苗刘兵变,两人虽然拒绝保举,却也知道在这场兵变中的表现,早就上达天听。这几月来,皇帝不断暗中派人寻找他们,也是明证。

此次来到长安,却也是虞允文知道今秋将恢复进士考试,既然决意出来做官,自然要先去大比考试,然后才好方便行事。

姚平仲无可不可,心里一面犹豫,一面也跃跃欲试,借由着陪伴虞允文的理由,相随这个年轻小友,一同前来。

两人沿途搭伴,记录山河险要,观察民心人情,交情已是越来越深,而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对老成的姚平仲还是年轻的虞允文,都是难得的经验。

此时虽然天热,到得天子脚下,虽然烈日当头,却也并不怎么觉得辛苦。

姚平仲身为大将多年,饶有资财,虞允文也是官宦之后,因此两人稍一计较,便决定先找一个酒楼,休息用饭,然后再去寻找住处。

宋代酒楼之盛,不但远超古人,后世的明清,同样也是拍马也追不上。

东京的丰乐楼,光是地基就十几丈高,三层的酒楼,可容几百酒桌和包间,最高一层,可以将东京皇宫尽收眼底。

宋朝的皇室家法不严,不但皇帝和嫔妃可以在外头叫食物送到宫中来吃,更是可以在上元灯节的时候,皇室一起出动,在民间品尝美味。

更有皇帝微服出宫,只为到酒楼去品尝美食,更看世间百态。

至于赵桓的父亲赵佶,品尝美食之余,还勾搭上了东京名妓李师师,又是别话。

象清朝皇帝那般,喜欢吃的食物吃了超过三筷,下次吃饭就看不到的祖宗家法,其荒唐可笑,当真不值为宋人一洒。

因着京师丰乐楼太过出名,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城市,俱有仿而效之的。姚平仲与虞允文二人走不多远,到得长安闹市,离的老远一看,一幢高耸入云的酒楼迎而压来,诺大的酒幌上写的分明,却是“丰乐楼”三字。

两人相视一笑,都道:“且看这一家如何。”

待走的稍近一些,却又见这酒楼并不是临街而建,而是隔十余步一个幌子,将人一步步引向那巷陌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