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页

这个时候,李曦略想了想,缓声吟道: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念开头两句,现场众人表情各异,有期待,有冷笑,有不屑,也有不甚在意,至于咸宜公主李福儿,则自然免不了是嘴角微微翘起,一副等着李曦出丑的表情。

可是等李曦念完了第二句,贺知章、李适之等几位诗歌大家,就已经开始面色突然谨慎起来,谨慎之后,就是眉头紧皱。

因为李曦已经念出来的这四句诗,非常工整,正是律诗的做法,而且用词也极是典雅,可是这意思么……有些虚无缥缈啊,似乎隐隐有所指,但是又叫人想不到他到底指的是什么,只是觉得有一股含蕴不尽的韵味萦绕其间,自己心中默默诵读,隐隐觉得齿颊留香。

等到李曦念到第三句,别说贺知章这样的大家了,即便是在场那些诗歌造诣只能说是普通水准的,也不由得一个个面色谨慎眉头大皱。即便寿王李清,亦是如此。

至于咸宜公主李福儿,则不免有些微微的愕然。

在此前,不管是因为听了外边的传言也罢,还是后来她对李曦心生恶感也罢,总之在她心里,是绝对不相信像李曦这种人也能做出什么真正的好诗来的。但是听到这里,即便她心中再怎么对李曦怀有恶感,却还是不得不被他的诗句给打动了。

要知道,大唐是一个诗歌的国都,一个诗歌的朝代。即便是对诗歌造诣不高的人,也大多都可以出口成诵,至于咸宜公主,他自小就接受着这个时代水平最高的教育,父母又都是喜好文艺的人,因此于这诗歌的造诣上,自然也是不俗的,这一点只看她此前曾经很是喜欢王昌龄的诗,后来又非常喜欢岑参的诗就可见一斑。

而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普罗大众所有人对于诗歌的喜爱和追求,有了这么广大的群众基础,才能造就大唐诗歌的繁华与璀璨,才能有了大唐诗坛中辉耀千古的无数伟大诗人。

所以,李曦念出来的这首诗虽然自古便称晦涩难解,而事实上,大家也确实都听得纷纷皱眉,但是其意境之高妙,却是不需要知道具体意思就能感觉到的。

后世梁启超先生在其著作《饮冰室合集》中说,李义山的无题诗锦瑟诗,你要问我它为什么好,我答不上来,但我就是觉得它好,齿颊留香,韵味无穷。

梁先生的这番话,拿来形容此时这些人的感觉,却是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