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页

张绣恍然地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文和与元嗣就先随绣回府,让人去将孝直和元常找来吧。”

计较已定,张绣与二人先回到府中,张绣见到皇甫嵩脸色红润,想来内伤已经好了许多,原本奄奄一息的朱隽脸色亦好了许多,行走自如,谈笑风生,华佗与张机的医术可见一斑。

等了一会,法正和钟繇已经到了,二人开始还不太明白为何刚刚散去又将他们找来,见到厅前坐着的三老,立即就明白前因后果。

几人坐定之后,蔡邕当先开口道:“伯渊,当年从东观、兰台救出的藏书老夫已经将大部分整理好,有些散乱的典籍老夫亦将其放到一处。老夫与义真、公伟商议之后,却是想在南阳建一学府,招收弟子,教授儒家典籍,不知伯渊以为如何?”

张绣点头笑道:“学府之事对绣亦有利,绣自应允。不过绣以为,只教授儒家典籍,却是失之偏颇。”

蔡邕听得,眼眉一挑,问道:“伯渊有不同的提议?”

张绣点头道:“然也。昔年齐国于临淄建稷下学宫,诸子百家于学宫争鸣斗辩,何其让人向往。既然建学府,何故只教授儒家典籍?如今百家虽然已经式微,但典籍仍在,既然如此,当授百家典籍,以复当年稷下学宫之盛况。”

顿了一顿,张绣继续说道:“既有东观、兰台之藏书典籍,而岳父乃是当世大儒又精通音律,皇甫公、朱公精通兵法,公祺先生深明老庄与阴阳学说,有诸位在,不难复现当年稷下学宫之盛况。”

蔡邕听得,时而欢喜,时而皱眉,最后还是说道:“伯渊所言有理,不过当年武皇帝定下独尊儒术,如此大张旗鼓讲百家学说,只怕……”

张绣摆了摆手,说道:“无妨,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各地诸侯只顾东征西讨,自不会来计较此事。如若岳父担心复兴百家,儒术式微,那就错了。”

蔡邕听得,不解道:“伯渊此言何解?”

张绣说道:“武皇帝独尊儒术,使得百家式微,然而百家并未消亡,而是早已融入于儒家当中。圣人只言仁,而墨子以义攻之。然而自孟子之后,墨家开始式微,非是墨家无能人,实乃孟子已将墨家所言之义融入儒家当中,而又摈弃了墨家之糟粕,后人有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孟子之义却是取自于墨家。”

顿了一顿,张绣又说道:“后道家、法家、阴阳纷起,然于武帝时董子一并纳之而入儒家。故此绣以为百家复兴,儒家非但不会式微,更因有百家攻击,而更为完善。孟子之前仅有仁,而孟子之后仁义并称可见一斑。”

蔡邕听得,叹道:“不想伯渊对学说见解如此独到,复兴百家之事,老夫赞成。”

皇甫嵩和朱隽亦同时点头道:“老夫亦赞成。”

张绣点了点头,笑道:“《诸子略》中将先秦学派分为十家,其中儒墨道法为四大显学,另外还有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合计十家。然经过年岁洗礼,名家、农家、小说三家典籍基本已经遗失,实难以重现昔日之辉煌。不过先秦又岂止十家,孙武作《孙子》可为一家曰:兵;扁鹊神医,救万民,可为一家曰:医。皇甫公与朱公深通兵法,可讲兵家典籍;元化先生与仲景先生当世名医,可讲医家;岳父精通六艺,可分讲礼乐射御书数,如此学府不难重现当日稷下学宫之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