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页

张绣计较已定,处理世家之事便交由马超和刚刚赶来的陈宫处理。而河内太守孟达则是带着从长安赶来的官员开进张绣新占之地,稳定民心。这一系列之事有陈宫、孟达这两个稳重之人处理,加上素有凶名的马超执掌屠刀,办起来自然干净利落。

说实在的,世家大族之中,自然会出一些不肖子弟,可能由于这时代家风甚严,故此这些不肖子弟也非不学无术之人,但欺负百姓之事或多或少总会做出一些。就连曹操和袁绍年少之时也偷过人家媳妇,河内这些大小世家的子弟自然没有曹操和袁绍出众,欺负百姓之事自然也做出不少。

对于那些害死过人的,或者是强暴过弱女子的张绣一一不放过,全数斩立决。情节严重的直接连坐,全家一同陪葬。至于情节轻的则是驱逐出河内,家资物什自然是收缴骠骑大将军府。

整个河内郡的世家,前后斩了两百多人,驱逐的则高达千人,收缴家资不计其数。这些世家自然对张绣是恨之入骨,但由于张绣是当着百姓的面前历数罪状,故此民心并没有太过浮动,都在张绣的掌控范围之内。加上张绣手下的官吏到达,一系列减少税收的政策大受百姓欢迎,民心也因此稳定下来。

一边对世家是腥风血雨,一边则大受百姓欢迎。这时代无论天下还是人心都已黑,身处乱世,想要救天下,反而要杀尽天下。从来意图变天者都必须以血洗涤天下人心,世家要流血、军队要流血、百姓也要流血,只不过分别在于血是否白流,能否成功的反黑为白……

……

这边河内世家在不断流血,张绣却是为一事头疼不已。

事情的起因就是在张绣大军横扫河内的时候,袁曹之战一个关键的人物悄悄去到曹营。对,此人正是家人在邺城犯事被捉,不为袁绍所信任的谋士许攸。

许攸此人性格上是贪财,但其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加上其最早就与袁绍、曹操为友,之后最早跟随袁绍,资历极老,故此在袁绍手下地位极高。

而许攸乃是精明之人,发觉袁绍对他开始不信任,熟知袁绍性格的他知道,袁绍此人刚愎自用,若是信任,则会言听计从,若是不信任,任由你说得再有道理也不会听。以袁绍现在对他的不信任,若是袁绍胜了此仗,恐怕他日后的权势也会大减。

相对而言,许攸与曹操亦有交情,若是此时投了曹操,助他胜了袁绍,许攸知道以曹操的性格绝对不会待薄他,计较已定许攸就悄悄离开袁绍大营,投奔曹操。

正如历史上一样,曹操得了许攸的指点,率五千轻骑急袭乌巢,防火烧毁粮草,大将淳于琼被擒,曹操让其割去其鼻子放回。

袁绍得悉此消息之后大为震怒,没有听从张颌之策救援乌巢,而听郭图之言强攻官渡。如此一来袁绍便只派蒋奇率领轻骑救援乌巢,大军则强攻官渡。救援乌巢的轻骑被曹操一战而击退,袁绍急攻官渡,没有再派兵前往乌巢,曹操却是有足够时间将乌巢的存粮悉数烧毁。

而进攻官渡的张颌和高览所部也在夏侯惇和已经伤愈的曹洪以及李典、乐进、于禁等将合力之下挡了下来。在淳于琼回到营中之后,郭图怕自己料错错误事后被袁绍追究,又见张颌和高览攻不破曹军大营,于是便污蔑张颌和高览没有用力。

袁绍立即派人想去擒张颌,怎知道被张颌看穿,与高览一同降了曹操。之后曹操又从了许攸之计,以张颌、高览为前部往劫袁绍大营,袁绍损兵折将。而后荀攸用计,让曹操放出流言,一路攻邺城,一路走黎阳断袁绍老路。袁绍接连大败,其心已乱,听得流言便分兵去抵挡,袁绍分兵正应了曹操所想,夏侯惇、曹洪、李典、乐进、于禁加上新降的张颌、高览还有曹操亲自率兵,八路大军齐出大破袁绍。

袁绍只剩下八百骑返回河北,而在大营中养伤的颜良、文丑还有被囚在营中的沮授以及其余大小将领皆被曹操所擒获,至于投降的士卒则更多了,一时之间曹操也不知道降卒的数量,总之就是远远超过其大军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