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229 字 2023-03-15

“朱大夫,现在这样,已经不易。想理通黄河,不大可能。不仅是三门,为了漕运,战国魏国就在治理大梁鸿沟,东汉又治阳渠,炀帝治大运河。千古以来,上至渭水,下到汴水,多番治理。现在以为三门一险缓解,漕运畅通。可是朱大夫,你有没有想过,黄河河水中多有泥沙,到了汴河沉淀下来,原来黄河由山东之地入海,现在强行通入汴河,由江淮分流入海。而汴楚之地,地势低洼,若干年后,泥沙沉积,河床有可能比地面还高,那会如何?”

“会如此?”

“会,有可能三五百年,就会出现这种状况。”

“那如何是好?”朱敬则脸色变了一变,黄河一带乃是国家最重要的地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洪水将会泛滥成灾,这个能想像的。

“其实治河很简单,自青海起,黄河以及所有支流地区几十里方圆,不得放牧,不是砍伐树林,不得过于耕种,河水几十年后自会清澈。”

“这……不大可能的。”

“所以只能尽力去做,做比不做好。其实国家还不算富裕,否则疏通秦朝时的灵渠,又加强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

“殿下,不可想得那么远。”朱敬则吓了一跳,连忙制止。

“孤知道,可是在不伤民的情况下,治理漕运,才是实打实的功绩。就象炀帝,如果不是操之过急,不顾百姓死活,大运河得济多少世的百姓,且听这首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龙舟水殿事,与禹论功不较多。”

朱敬则沉默不言,这是至今听到对大运河最公正的评价。

“说到底,还是以人为本。”

“此言正是。”朱敬则说到这里,低声道:“但是殿下回到京城,务须戒骄戒躁,只是几年时光……这个天下还等着殿下,治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

……

洛阳东宫里也有雁子,在飞来飞去,可不象长安东宫的燕子,与人来得亲近。颇让洛阳东宫的太监宫女苦恼。

看着燕子在飞,婉儿来到李威面前,说道:“妾身看过母亲大人。”

“好啊,”李威随意说道。

“她说妾身长大了,妾身是太子的侧室,要妾身陪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