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307 字 2023-03-15

这是很普通的道理,换作后世,大多数农民皆知道的,可在这时代,想法依然有些超前。

刘仁轨思索了一下,道:“陛下英明。”

他的品性有些狡猾,说句不好听的,若没有必然的把握,不是一个君子,是那种明哲保身的大臣。但也要看君王,象魏征不遇到李世民,包拯不遇到宋仁宗,当真是诤臣?也未必!

遇到了李威,种种想法又让他惊叹,这才是让他出死力的真正原因。

“英明不敢说,我年青,想法不周全,还须各位相助。”

“臣自当尽力相助,辅佐陛下打造一个盛世大唐。”刘仁轨忽然伏下说道。

“刘卿,不必,”李威将刘仁轨扶了起来,又道:“不过圩田有很多缺陷。一是圩埂必须高大坚固,否则洪水一大,一旦缺堤,不但颗粒无收,而且圩田中间的百姓无法及时逃脱,又是一场灾难。”

“是。”

“其次是水的蓄与泄,不能阻塞河流的航道,保持洪水浩大之时,水流及时泄往长江,泄往大海。筑圩时,必须保持留下一条通达的航道河道。蓄水也很重要,就是长江,若是水大之时,江堤也有可能不保,上流必须有充足的湖泊蓄住大部分的水流。鼓励百姓筑堤,但有一个总体的规划。”

“是。”刘仁轨老泪都滚了下来。

这才是做实事的皇帝,即使太宗那样的人物,也未必有现在的皇帝想得那么深远。

上官婉儿坐在边上旁听,同样很感动,只是拽着李威的袍袖,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不是说的这个。”

“陛下,臣多想有一天能听到陛下称朕。”

“刘卿,你着相了,只是一个称呼,孝道为首啊。”

“是。”刘仁轨只能用袍袖拭着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