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446 字 2023-03-15

这一说,裴炎再无疑议。

乘热打铁,李威乘势,让薛元超将诏书写好,递到裴炎手中,明天颁发天下。

裴炎再次狐疑地看了李威一眼,这件事只要钱到位了,就是大功一件,争议又很少,以诏书颁发,不管是不是太上皇想的主意,或者是皇上想的主意,史书记载时,只能将功劳算在太上皇与太后身上。

但这一次皇帝回京后立即谨见,无疑是谈判的,这是谈判的结果?

不大相信,将诏书小心的收了起来,继续观望。

李治这才说了第二件事,用制书与诏书同发,确立军务监与武举,武举时用糊名制度。其实科考也可以用糊名制度,可李治心中也在犹豫不决,一个糊名制度,等于取消了权贵阶级的许多利益,临到头,胆怯了。

就是这样,有了糊名制度,依然还有一些权贵会感到不满。

此事拖了很久,而且各方战事没有停息,缺少将领成了当务之急,特别是东突厥给诸人带来的压力,薛元超没有犹豫,再次将这道制书与诏书同时起草。

李治又说了第三件事。

“不可啊,”裴炎立即说道。

这引发的争议有可能比糊名制更重。

其实这时候裴炎是第一个看出来事情真相的人,皇帝取得了优势的局面,到上阳宫面谈,利用这个局面迫使太后做出让步。但这个让步不是为了他个人的权利,而是为了让这三件大事落实下去。

能想出来,可此事自己绝不能表示默许,不然以后会有许多人痛恨自己。

李威眼中有些不悦,道:“我刚才还说过,为了让蛮夷诚服,我们赏赐他们钱帛,教其种植、务桑织衣,甚至教其子弟文化,各种技术,连造纸的技术都不惜相传授。为什么是枝叶,让其壮大,却损自己的子民?”

“陛下请三思而后行,”裴炎说完后,看着武则天,心里想到,不仅是利益的牵涉,也是关系到你家是不是能长久下去,百姓一起开了心智,如何治理?

但李威根本不相信,后来的宋明清,举国上下皆是普及教育,连范仲淹那样的穷孩子都能读上书,也没有听到过说全国普及了教育后,百姓因此造反,不服皇帝管辖的。并且即便普及,又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能读起书。只能说是一普及,会有更多寒门子弟得以进入朝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