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页

兴唐[校对版] 午后方晴 1827 字 2023-03-15

又说道:“昔日每亩地收成两石为上田,可是今年我询问了一下,每亩地综合分摊下来,已经三石出头。但为什么粮食还是紧缺?”

种了棉花,航海也带去大量的出口,桑田面积没有减少,棉花用场更多,织布,做棉被棉衣,关健是老百姓家中,以前皆没有,空缺很大。粮食产量在提高,种植面积却在减少,因此粮价没有真正地降下来。

郑宫楚的四叔说道:“父亲大人,非也,此乃出自齐民要术。”

“当真?齐民要术某也看过,有没有棉花,有没有营养钵移植?有没有航海?有没有提到两渠?有没有竹纸……?”

“父亲大人,这是皇帝从遥远地方夷人听来的。”

“当真如此?西方那么多夷人国家到达了洛阳,他们也说了,法兰克王国西边是无穷无尽的大海,这个先进的国家在何处?为什么只有皇帝陛下一人听过,其他人皆没有风闻?那天晚上我与皇帝交谈了许多话,他说出了许多让人震憾的事,我也问过数次,他只是指着天不语……”

“不会。”

“我在心中也怀疑……可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年文绫(主产地在洛阳,荥阳也有,唐朝最好的几十种细绫之一)每尺百文,海客卖得多,这几年渐长,去年是一百十五文,今年涨到一百二十几文。但某观察了一下,桑田面积并没有增加,甚至减少了一部分,种植葛与麻的田更是锐减。为什么,证明百姓种棉或者其他效益增加了,所以绫绸价格上扬,种植面积却不涨。这才过去了几年,不是很明显,再过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我对新皇帝很忌惮,不是因为他的军功,唐朝能打仗的人不是他一人。而正是这一点,并且做出这种大事,居然似乎没有人去关注,不露任何头角,这是何等的手段。那时候他只是太子……还有,航海转移了矛盾与田地压力,也转移了朝廷税务的压力,规模再扩大一点,一年仅是关税,就给朝廷带来多少金帛,而且这仅是开始,以后新皇帝就没有了其他的手段?不但如此,江南啊……”

“江南怎么啦?”

“年青时,我到太湖大房家探望,经过江南,看到许多江南的实际情况。说一件事,你们恐怕就能明白,三国并立时,孙权拥有整个江南,征用了多少士兵?不是不想征兵,是人口太少,耕地太少,征不到多少军队。到了东晋南迁,情况才稍稍好转一点,但还是没有开发。许多地方皆是水乡沼泽(江南开发成熟,历史上要再过好几百年,南宋南迁时,才正式开发起来,但论人口数量,南宋依然不及金国)。此次皇帝出巡河南道,是一个了解与表态,可是两位宰相去了南方,河东河北两道人口密集,又是国家边防重地,然而只让韦弘机巡查,可见皇帝的雄心……”

“大哥是说……”郑父的五弟狐疑地问道。

“一旦开发起来,你们大多没有去过,那将成为唐朝最大的粮仓与宝库,唐朝繁荣程度有可能是现在的五倍十倍。然而全国性的兴修水利,特别是江南,首先要治理淮河以及泗水等河流,还有从沼泽与湖水中将圩区屹立起来,所需的资金将是一个千古未有的金额,甚至会是几亿缗、十几亿兆缗。”

“那岂不是不会实现?”

“这话是不对的,不一定要全部开发,开发一块,就能收益一块。这个点心太大,皇帝心也太大,可终是吃不下去,这时候我们郑家与新皇帝交好,到时候捐物捐财捐人,皇帝不得不分一块给我们。只要吃上其中的一小块,我们郑家就会有无比的收益……不仅是江南两准,还有青海、西域与辽东,这个皇帝都表示了很强的野心,但做事又不象王莽那样没有节制,从容有度,循序渐进,因此必得功。也许某是看不到了,可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王朝,你们中间会有许多人必然会亲眼目睹。他对我说,一个新时代来了,不配合的人将会扬威于浪尖之上,不配合的人在这股大洪流下,会必然淘汰,某反思了很久,想了很久,有理啊。”

“祖父大人,你夸大了他吧?”

“不是夸大,是我想了很久。这时候我们郑家还是很贵,皇帝还没有掌控所有军国大权,是雪中送炭……而且我与他交谈了很久,他十分理智,对我们几家心中很排斥,妨碍了朝廷的威信,甚至认为我们几家是国家的最大累赘,但他不想国家有大的变动,最好润物细无声,和平共赢地解决问题。这时候献好,虽让世人不耻,但却是时候。并且他不会对我们几大家族动武,也不敢。可不动武,就不会削弱我们几大家族?看一看全国普及乡学,后果你们想过没有……这仅是一种手段,以及武举的糊名制度,甚至将来科举的糊名制度,这是两种手段,若是有十种八种手段。要不了一两百年,我们几大家族有何优势而言?具体的你们考虑轻重,一个是家族真正的未来,一个是眼下家族的名声……”